“以命换命”?养自闭症孩子真是这样的吗?

思思谈育儿 6天前 阅读数 43 #育儿

深夜时分,苹果妈妈(化名)坐在厨房的小桌旁,屏幕的微光映照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

她无数次地进入那个“自闭症家长互助群”,群里一次次有消息弹出:“孩子确诊三年,我快撑不住了……”她看到这些熟悉的字眼,心中百感交集。

多年来的艰辛和努力,在这时浮现的如电影般闪过。

她深深知道,每一个表面上的“真懂事”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与坚韧。

自闭症家庭的艰难旅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探索

养育自闭症孩子,注定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刚开始,苹果妈妈辞掉工作,投入全部精力和女儿“战斗”,可是这条路比她想象中更为漫长。

在过去的十年里,她尝试了一切从干预课程到饮食调整,从乐器启蒙到拼图训练。

没有一个方法是万能的。

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意味着即便有循证的28种干预方法,也需要持续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一条。

起初,苹果妈妈执着于让女儿学会简单的数学计算,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女儿对绘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苹果妈妈调整策略,开始用绘本教认字,用拼图增强女儿的观察力。

家长的自我救赎:从“绝境逢生”到“因材施教”

苹果妈妈回忆,她曾经为了教女儿说出第一个完整的单词,而数次夜不能寐,情绪濒临崩溃。

那个时候似乎一切都很绝望。

可是当她真正放下这种“追赶和比较”的心态时,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她意识到,“干预不该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对话”。

从那时起,苹果妈妈也开始了自我的救赎。

她不再执着于刻板的教育模式,而是观察女儿的兴趣,放大她的优势。

在她看来,教给孩子的不是不断追求完美的技能,而是如何与自己的特质共处。

这样的变化让整个家庭都感受到了轻松和愉悦。

从“追赶正常”到“构建生存坐标系”:成功的定义如何改变?

在无数的尝试后,一些自闭症孩子家庭开始思考所谓“成功”的意义。

上海的一些家长合资创建了一个洗车行,给孩子提供了在社会上参与劳动的机会。

南京的一位母亲发现她儿子有音乐天赋后,带他加入了公益乐团。

这种种努力都是在构建一个属于孩子的生存坐标系,而不是盲目追求和同龄人的“同步”。

这样的成功并不体现在考试的高分或者名声显赫上,而是在于生活得更愉快,更有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他们不同的坐标系,而这个坐标系是由他们的天赋,兴趣以及通过生活积累的能力构建的。

我们到底在牺牲还是在重生?

关于自闭症孩子教给父母的另一种视角

胡女士曾经在街头被问到是否因为自己孩子没有“正常”的工作生活方式而感到遗憾,她的回答却是:“我从我孩子的世界中学到了很多,他教会我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在她眼中,自闭症不仅仅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您以为我是牺牲了我的一生,其实,是孩子让我重生。

”这是一位母亲对她20岁儿子的自豪之情。

在这些父母看来,养育自闭症孩子并不是一味的付出,而是寻找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

结尾:

这些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给了自闭症家庭一副沉重的牌,而如何出牌始终是打牌人的选择。

每一个自闭症家庭的历程即是痛苦的磨练,也是各自特色生活的发现之旅。

当社会普遍以“正常”为标尺时,我们需要用不同的刻度重新丈量希望,理解多样性与包容的含义。

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是孩子教会父母的从容与乐观。

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我们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这或许就是同自闭症家庭一起在深渊里种花后的领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思思谈育儿

思思谈育儿

科学育儿经,伴您育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