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称俄袭击苏梅市,已致34人死亡
俄导弹狂轰乌克兰苏梅致34死,含2名儿童,泽连斯基怒斥
当教堂钟声本该带来安宁的棕枝主日,乌克兰东北部的苏梅市却在2025年4月13日被血色浸染。两枚俄罗斯弹道导弹呼啸着撕裂天空,市中心瞬间沦为炼狱。34条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个本该祈祷的周日,其中包括两个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玻璃碎片扎进厨房地板时,52岁的纳塔利娅正给母亲准备午餐——橱柜轰然倒塌的瞬间,老人头上绽开的伤口成了这场灾难最刺目的注脚。
一、血色礼拜日:从天而降的死亡
上午10点15分,第一枚导弹精准命中苏梅国立大学的教学楼。混凝土碎块混着书本残页四处飞溅时,第二枚导弹在200米外的街道上空炸开。集束钢珠像死神撒下的渔网,笼罩了挤满礼拜人群的街道。现场视频里,急救毯下露出的鞋尖还沾着晨露,烧焦的无轨电车车厢里,遇难者的手掌仍保持着推窗逃生的姿势。
“这里哪有什么军事基地?”纳塔利娅红着眼眶踩过满地玻璃碴。她的质问砸在20栋受损建筑的断壁上,回声里是地区法院坍塌的立柱、咖啡馆粉碎的霓虹招牌,以及税务局副局长柳德米拉再也没能签完的公文。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攥紧拳头:俄罗斯人算准了礼拜结束的时间,故意让第二枚导弹在空中解体,“他们要的不是军事胜利,是活生生的恐惧”。
二、全球震怒:道德底线何处寻
泽连斯基的社交媒体账号罕见地连发三条动态。这个曾用幽默化解危机的总统,此刻字字染血:“只有疯子才会在圣枝主日屠杀平民!”他的愤怒穿过屏幕,震得联合国驻乌协调员施马勒连夜发文——国际人道法白纸黑字写着,民用设施碰不得,可某些人偏把教堂当靶心。
大西洋彼岸,美国特使凯洛格盯着遇难儿童的照片浑身发冷。这位老兵出身的外交官想起战场守则,最终憋出句“突破所有道德底线”。而在巴黎爱丽舍宫,马克龙反复摩挲着停火协议草案,他知道自己说的“强硬措施”必须比去年的经济制裁多带三分狠劲。
讽刺的是,就在袭击发生前24小时,特朗普刚向媒体吹风“和谈进展顺利”。这位美国前总统的特使前脚离开克里姆林宫,普京后脚就签发了导弹发射令。就像三月份那场被拒的30天停火提议,俄罗斯人用炸弹签字笔——他们压根没打算给和平留活路。
欧盟外长们在卢森堡的会议室吵翻了天。50亿欧元的炮弹援助计划摆在桌上,可2000亿俄方冻结资产该不该动?匈牙利代表第17次举起反对牌时,苏梅的急救人员正从瓦砾堆里刨出第34具遗体。英国首相斯塔默说得直白:“泽连斯基早伸出了手,现在该普京选择了。”
四、未愈的伤疤:战争罪与追责
当法医给遇难艺术家奥列娜的遗体编号时,乌克兰情报部门锁定了俄军第112、448导弹旅。这些“伊斯坎德尔”导弹从库尔斯克呼啸而来,带着明晃晃的集束弹药——那个2008年就被127国唾弃的违禁品。可俄罗斯没签过的公约,成了他们无忌惮的护身符。
海牙国际法庭的传真机彻夜响个不停,34份死亡证明正在变成起诉书。但克里姆林宫发言人照例装聋作哑,就像他们从没承认过布查惨案。倒是苏梅街头那个炸飞的芭比娃娃,在监控录像里永远保持着惊愕的表情。
这场发生在复活节前的屠杀,让2025年的春天格外寒冷。当欧盟争论该派多少观察员时,苏梅的孩子们已学会辨认导弹尾焰——那些划过天际的白痕,比任何复活节彩蛋都刺眼。或许真像泽连斯基说的,对付恐怖分子只能以牙还牙。只是不知道国际社会的“强硬措施”,能不能快过下一枚呼啸而来的导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