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榜上佳婿》包场“赔罪”?视频平台想出止损新花样

小汪同学great 3天前 阅读数 2 #推荐

近日,"包场赔罪文化" 相关话题引发舆论热议。据行业爆料,部分视频平台对播出成绩不达标的剧集项目,要求制作方与主演通过自购平台会员 "云包场" 的方式 "赔礼道歉",以此维护合作关系并粉饰数据指标。

所谓 "云包场",即通过批量购买平台会员赠送给用户,以提升剧集的会员拉新量与站内热度值。从业者透露,这类操作已成为平台与片方之间 "心照不宣的隐性条款"—— 若剧集热度、会员增长未达预期,片方需通过包场形式 "弥补" 平台投入,甚至可能影响后续合作资格。

目前被热议的《榜上佳婿》《似锦》等剧集就有此类现象发生:《榜上佳婿》首播当日云包场达 5.4 万份,总包场量超越实际热度排名同期第二;《似锦》收官后仍持续产生新包场数据。此类操作使得部分剧集的包场量与真实热度严重偏离,引发 "数据注水" 质疑。

事实上,"包场赔罪" 也并非是新花样,其本质依然还是 "宣发保底" 机制的变种。在影视投资领域,"宣发保底" 早有先例:制作方与投资方签订协议,若项目收益未达预期,需以 "宣发费用" 名义返还差额。例如 A 公司与 B 公司合作投资剧集,若 B 公司预期收益 5000 万实际仅获 4500 万,A 公司需以宣发费形式补足 500 万。

随着平台成为行业主导,规则迭代为 "包场指标":片方需通过云包场提升平台核心数据(如会员拉新),替代传统现金补偿。这种转变既赋予数据造假以 "合规性",又通过公开的 "云包场排行榜" 形成行业压力传导 —— 平台借此向片方展示 "数据考核",间接推动制作方为数据指标买单。

在这场博弈中,平台、片方、艺人形成微妙三角关系:

平台:通过公开包场数据制造行业焦虑,一方面向资本市场展示运营能力,另一方面迫使片方接受 "风险共担" 规则。制片人康康指出,平台公布排行榜的本质是 "态度宣示"。

片方:为获取平台排播资源与后续合作机会,不得不自掏腰包完成包场指标。部分制作公司甚至将包场费用计入宣发成本。

艺人:表面承担包场任务,实际成本可能由粉丝、品牌或平台分担。有业内人士透露,平台会为艺人提供部分包场补贴,而片方也可能以 "宣发费用" 名义覆盖演员支出。但头部艺人仍面临数据压力,番位排序常与包场量直接挂钩。

值得关注的是,网友质疑此类操作实为 "片酬回收"——演员片酬的一部分通过包场形式回流平台,形成 "左手倒右手" 的资本循环。尽管片方否认此说法,但包场量与演员商业价值的强关联,已让行业陷入 "数据绑架创作" 的怪圈。

"包场赔罪" 的盛行,折射出影视行业深层焦虑:资本退潮背景下,平台试图通过数据考核转嫁投资风险,而制作方被迫参与 "数据游戏",最终导致创作重心偏离内容本身。

正如制片人 Vicky 所言:"影视创作是集体艺术,健康生态应基于专业分工与内容价值。当行业沉迷于数据造假,最终难逃观众的真实检验。"重建以内容为核心的评估体系,打破 "数据绑架" 的怪圈,或许才是破解行业焦虑的根本路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汪同学great

小汪同学great

活泼开朗,喜欢社交,善于表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