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财报亮眼:韩国取代中国,贡献第一,但美国市场拉稀了

互联网乱侃秀 3天前 阅读数 21 #科技

全球光刻机龙头阿斯麦(ASML)近日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很是亮眼:营收77 亿欧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 24 亿欧元,同比增长92%。且新增订单 39 亿欧元,EUV 光刻机订单占 12 亿,毛利率 54%

不过,我们仔细看看它的财报,就会发现,其实接下来只怕是苦日子要来了。

财报数据:高增长背后的“惯性冲刺”

第一季度,ASML净销售额达77亿欧元,同比猛增46%;净利润24亿欧元,同比增长92%,毛利率维持在54%的高位。新增订单39亿欧元,其中EUV(极紫外)光刻机贡献12亿欧元订单。单从数据看,ASML似乎延续了“技术垄断者”的强势地位。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存储芯片市场的爆发。随着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需求激增,HBM(高带宽内存)芯片成为行业刚需,三星、SK海力士等韩国大厂不得不加紧扩产,带动了ASML光刻机的采购。财报显示,韩国市场贡献了本季度40%的营收,较上季度25%的占比大幅提升。

区域失衡:谁在买,谁在退?

若将ASML的客户地图拆解,三个趋势值得关注:

韩国“一枝独秀”:存储双雄三星、SK海力士包揽了40%的订单,但HBM需求具有周期性,一旦产能过剩或技术迭代放缓,采购量可能骤降。

美国市场拉稀:美国客户贡献从28%降至16%,有点拉稀了,这个很是值得关注的,要知道上一季度美国市场占比高达28%,排第一,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的芯片制造业要雄起了,如今看来,只是昙花一现。

中国需求“稳态化”:中国大陆市场占比稳定在27%,但采购量已连续2个季度持平。这与中国采购减少有密切相关。

表面上看,韩国市场的爆发填补了中国地区下滑的的缺口,但隐患恰恰藏在此处——存储芯片的繁荣周期难以长期维系,而中国市场的“退潮”可能是永久性的。

技术卡脖子:中国自研的“钝刀”

ASML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下降,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被动结果。

一方面是因为禁令,导致一些先进的光刻机无法卖给中国,另外一方面则是中国不断的提高自给率,尽管与ASML的EUV技术仍有代差,但一些国内晶圆厂,开始使用国产光刻机了。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在采购策略上:中国客户对ASML的依赖从“必须买”转向“选择性买”,能替代就替代。

未来困局:当垄断护城河被侵蚀

ASML坦言:“地缘政治和产业本土化是最不确定的风险。”这句话背后有两重含义:

技术壁垒松动:EUV光刻机虽仍是ASML的“王牌”,但也并不是不可替代,日本佳能的NIL技术,以及其它国家也在攻关High-NA EUV技术,还有其它方向,都有可能替代EUV。

市场天花板显现:全球半导体产业已从“疯狂扩产”转入“精细化投资”阶段。台积电、英特尔等大厂2025年资本开支下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疯狂买了。

更严峻的是,ASML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财报显示,前五大客户贡献了68%的营收,一旦三星、台积电等巨头调整投资计划,ASML的业绩波动将被放大。

结语:光刻机的黄金时代尚未终结,但已不再安全

ASML的财报印证了一个事实:技术垄断企业的护城河再深,也抵不过全球产业链的重构。短期来看,存储芯片需求、美国《芯片法案》的补贴余温仍能支撑增长;但长期而言,中国自研的“钝刀”、产业周期的波动、竞争对手的追赶,都将持续挤压其生存空间。

或许,ASML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造出更精密的光刻机,而是如何在一个“全球化已死”的半导体世界里,找到新的立足点。

你看好ASML的未来吗?欢迎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互联网乱侃秀

互联网乱侃秀

尽量不吹牛,实事求是聊聊科技、数码、互联网、创投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