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名将的热血与悲歌:来护儿传奇一生

畅游史河 2个月前 (02-14) 阅读数 12 #推荐
乱世少年,壮志初萌

来护儿,这位在隋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将,出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岁月 ,祖籍南阳新野,曾祖时徙居广陵(后改称江都,治今江苏扬州)。命运似乎在一开始就对他充满了考验,自幼父母双亡的他,是在伯母吴氏的悉心照料下成长起来的。

来护儿的家乡白土村,位于长江北岸,处在南北两朝交界的敏感地带 。这里常年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频繁的战事,让年少的来护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渴望建功立业的种子。每当看到军队往来,听到战鼓轰鸣,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立志要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名堂,为国家和百姓带来和平与安宁。

在成长的过程中,来护儿的心中还燃烧着另一团火焰 —— 为伯父报仇。他的伯父在侯景之乱时,不幸被同乡陶武子杀害。伯母每次提及此事,都悲痛不已,这让来护儿从小就对陶武子充满了仇恨,复仇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来护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为人忠厚仁义。终于,他等来了复仇的机会。在陶武子结婚的那天,陶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来护儿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趁乱潜入陶家。面对陶家众多的宾客和家丁,来护儿毫无惧色,他如同一头勇猛的猎豹,冲入人群,与陶武子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最终,他成功地杀死了陶武子,提着仇人的首级,来到伯父的墓前祭奠。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乡里,大家都对他的勇敢和孝心赞叹不已,他的孝道之名也从此广布天下。但他也因此不得不躲避官府的追捕,在外面藏匿了几年 。

崭露头角,隋军新锐

开皇元年(581 年)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拉开了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大一统的序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杨坚任命贺若弼出镇广陵,积极筹备灭陈之战。此时,心怀壮志的来护儿毅然投奔隋军,凭借着自己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过人的胆识,经常渡江侦察陈军的军情。在一次与陈朝将领曾永的交锋中,来护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巧妙地运用战术,成功击破曾永的军队,立下战功,被加授仪同三司,积功升任大都督。

四年后,隋朝发动了全面的灭陈战争。来护儿跟随大军一路南下,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他冲锋陷阵,表现英勇,为隋朝的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战后,因功进位上开府。

然而,隋朝的统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开皇十年(590 年),江南地区的豪强高智慧趁隋朝立足未稳,起兵反隋。叛军迅速聚集力量,屯据浙江东岸,他们的营垒连绵百余里,战船布满江面,气势汹汹,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隋文帝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往江南平叛,来护儿也参与其中,担任子总管。来护儿深知叛军占据地利,且在水军方面占据优势,如果正面进攻,隋军很难取胜。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向杨素献上了前后夹击之计。他认为,叛军士气正盛,且擅长水战,正面交锋难以取胜,不如自己亲率数百艘轻船,偷渡浙江,从背后突袭叛军的营垒,烧毁他们的战船和物资,使其军心大乱。杨素则率领大军从正面进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必能大破叛军。

杨素对来护儿的计策十分赞赏,当即采纳。来护儿亲自挑选了数百艘轻船,率领一支精锐的部队,趁着夜色,偷渡浙江。他们悄无声息地接近叛军的后方,然后突然发动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叛军的营垒陷入一片混乱。来护儿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将叛军的营垒付之一炬。

与此同时,杨素率领大军从正面发起进攻。叛军在来护儿的突袭下,早已军心大乱,此时又遭到杨素的正面攻击,顿时全线崩溃。高智慧见大势已去,率领残部逃入海中。来护儿并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率领军队一路追击,一直追到闽中一带,最终将高智慧的叛军彻底镇压。

这场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现了来护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战后,他因功进位大将军,升任泉州刺史,封襄阳县公,成为了隋朝的一员大将。

后来,来护儿又陆续讨平了高智慧的余党盛道延以及婺州汪文进的叛乱,进位柱国,封永宁郡公。他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隋朝的中流砥柱。隋文帝对他的功劳十分赞赏,特意派画工绘下他的画像,以示嘉奖 。

炀帝宠信,荣耀加身

仁寿四年(604 年),隋炀帝杨广即位,隋朝的政治舞台迎来了新的主角,来护儿的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的篇章。炀帝对来护儿的才能和忠诚早有耳闻,他的上位,给来护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荣耀。

来护儿被迅速征召入朝,开启了他在炀帝时期的辉煌仕途。他历任右骁卫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右翊卫大将军,这些职位无一不是手握重权,肩负着保卫国家和皇帝的重任。同时,他还改授光禄大夫,封荣国公,成为了隋朝的顶级权贵 。

炀帝对来护儿的宠信,可谓是无与伦比。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特殊的礼遇,让满朝文武都对来护儿羡慕不已。来护儿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成为了朝廷中的焦点人物 。

大业六年(610 年),隋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也随驾前往。江都,这座承载着来护儿童年记忆和成长足迹的城市,如今因为他的荣耀而变得更加耀眼。炀帝为了让来护儿体验 “衣锦昼游” 的荣耀,特意赏赐给他丰厚的财物和祭品,让他祭扫祖先坟茔,宴请乡中父老。这不仅是对来护儿个人的尊崇,更是对他家族的无上荣耀。

在祭扫祖先坟茔时,来护儿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向祖先们诉说着自己的成就和荣耀。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祖先的庇佑和家族的支持。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家族的期望和心血 。

宴请乡中父老的那天,来家祖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前往,他们身着华服,带着对来护儿的敬意和祝福,齐聚一堂。酒桌上,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来护儿与乡中父老亲切交谈,回忆着童年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他的成功,让乡亲们感到无比自豪,他们纷纷夸赞来护儿是家乡的骄傲 。

这一事件,在朝野上下传为盛事。人们纷纷传颂着来护儿的荣耀和炀帝的恩宠,来护儿的名字,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追求梦想,努力奋斗 。

三征辽东,功过几何

大业七年(611 年),隋炀帝杨广决定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试图通过武力征服这个位于东北亚的政权,来彰显隋朝的国威,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隋朝的命运,也让来护儿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

大业八年(612 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任命来护儿为平壤道行军总管,兼检校东莱郡太守,率领水军由浿水(今朝鲜大同江)进入高句丽。来护儿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水军,乘风破浪,向着高句丽进发。他的心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渴望在这场战争中建立不朽的功勋。

在平壤六十里外,来护儿的水军与高句丽国王高元的军队相遇。高句丽军列阵数十里,气势汹汹,高元之弟高建更是率领数百敢死队,向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击,隋军诸将皆惧,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然而,来护儿却毫不畏惧,他仰天大笑道:“我原以为他们会坚壁清野等待王师,如今却来送死,我一日之内便能歼灭他们。” 他的笑声中充满了自信和豪迈,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来护儿当机立断,命儿子来整、部将费青奴斩杀高建,隋军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高句丽军。在来护儿的指挥下,隋军将士们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大败高句丽军。这一战,来护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勇气,让高句丽军见识到了隋军的厉害 。

初战告捷后,来护儿有些轻敌了。他不顾水军副总管周法尚的劝告,挑选精兵四万,直趋平壤城下。高句丽军见隋军来势汹汹,便出城交战,然后诈败而回,将来护儿引入城中。来护儿见敌军败退,以为胜利在望,便纵兵入城,大肆抢掠。一时间,隋军乱不成军,士兵们只顾着抢夺财物,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就在这时,高句丽的伏兵趁机杀出。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隋军团团围住。隋军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来护儿见势不妙,试图组织反击,但已经来不及了。在高句丽军的猛烈攻击下,隋军大败,来护儿仅率数千残兵逃出城外。高句丽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至隋军战船停泊处。幸好周法尚严阵以待,高句丽军见无机可乘,方才返回。

这一战,来护儿因轻敌冒进,导致隋军损失惨重,他的骄傲和自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此时,宇文述等率领的陆军也在战场上遭遇了惨败,隋炀帝的第一次东征以失败告终 。

大业九年(613 年),隋炀帝不甘心失败,再次征讨高句丽。来护儿仍旧出兵沧海道,准备由海路进攻。然而,就在他即将出征之际,国内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 杨玄感造反。

杨玄感是隋朝的贵族,他的父亲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为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杨玄感却对隋炀帝的统治不满,他认为隋炀帝的统治过于残暴,百姓生活困苦,于是便趁机起兵造反。他诈称来护儿造反,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起兵,并迅速进攻洛阳。

来护儿刚刚行至东莱(今山东掖县),便得知了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他深知洛阳被围是心腹之患,如果不及时回师平叛,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当机立断,与周法尚商议,打算回军讨伐杨玄感。然而,周法尚等人却认为没有朝廷敕令,不敢擅自回军,都不肯服从命令。

来护儿见众人犹豫不决,不禁大怒,他厉声道:“洛阳被围是心腹之患,高句丽不过是疥癣之疾。专擅之罪,我来承担,与他人无关。有敢阻拦我的,军法从事!”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威严和决心。在他的坚持下,众将最终同意回师。

来护儿又命儿子来弘、来整驰报皇帝,然后率领大军迅速回师。八月,来护儿与宇文述等人成功讨平杨玄感。这场叛乱的平定,不仅挽救了隋朝的统治,也让来护儿再次立下了大功。隋炀帝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又追赠其父来法敏官爵 。

大业十年(614 年),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来护儿再次率水军渡海,进兵奢卑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在这场战斗中,来护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指挥若定,率领隋军大败高句丽军。随后,他准备向平壤开进,一举消灭高句丽。

高元大惊,他深知自己已经无法抵挡隋军的进攻,于是遣使请降,并将隋朝叛臣斛斯政送还。隋炀帝见高句丽请降,认为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接受了投降,命来护儿班师。然而,来护儿却不甘心就这样结束战争,他召集诸将道:“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句丽,这次回军,以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如今高句丽疲惫不堪,我们这么多的军队,不日便可战胜。我打算直接包围平壤,俘获高元,然后凯旋而归。”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渴望和决心,他希望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为隋朝立下不朽的功勋。

于是,来护儿上表皇帝,请求出征,不肯奉诏返回。长史崔君肃极力劝谏,他认为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如果擅自行动,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来护儿却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宁可俘获高元返回而受到责罚,也不能放弃这次成功的机会。” 他的坚持和执着,让崔君肃感到无奈 。

崔君肃又对众将道:“我们要是随元帅违抗诏命,必定会被人奏明皇帝。” 众将听后,非常恐惧,他们害怕受到牵连,于是都劝说来护儿。在众人的劝说下,来护儿无奈,只得班师。这一次,他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服从命令。

三征辽东,来护儿的表现有勇有谋,却也因一些决策失误而功亏一篑。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为隋朝赢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未能实现平定高句丽的目标。而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隋朝的统治也因此摇摇欲坠 。

江都之变,悲壮落幕

大业十二年(616 年)七月,隋炀帝第三次巡幸江都。此时的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连天 。来护儿深知局势的严峻,他忧心忡忡,向隋炀帝进谏道:“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忧虑和忠诚,希望隋炀帝能够以国家和百姓为重,停止巡游,回到洛阳,稳定局势 。

然而,隋炀帝却听不进去来护儿的忠言。他被自己的野心和欲望蒙蔽了双眼,认为自己的统治依然稳固,那些起义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他对来护儿的劝谏十分不满,厉色而起,几天都没有接见来护儿 。

来护儿见隋炀帝如此固执,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他知道,隋朝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而自己却无力回天 。

大业十四年(618 年),江都兵变爆发。宇文化及等人煽动兵变,率领叛军攻入江都宫,隋炀帝在这场兵变中被弑杀 。当时,来护儿正要入朝,却在途中被叛军抓获。他得知隋炀帝已死,心中悲痛万分,不禁慨叹道:“我身为大臣,担负重任,却不能肃清奸党,以致国家落到如此境地。除了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他觉得自己辜负了隋炀帝的信任和国家的期望 。

最终,来护儿被叛军残忍地杀害,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隋朝末年动荡时局的缩影 。

历史回响,后人评说

来护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魏征在《隋书》中,将他与西汉功臣周勃、灌婴,以及蜀汉功臣关羽、张飞相提并论 ,称赞他 “雄略秀出,志气英进”。李延寿在《北史》中也对他评价颇高,认为他 “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来护儿在军事和为人方面的卓越表现 。

然而,后世对来护儿的评价并非完全一致。有人认为,他过于忠诚于隋炀帝,而隋炀帝的统治后期荒淫无道,导致民不聊生,来护儿的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助纣为虐 。在三征辽东的过程中,他虽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也因为隋炀帝的决策失误和国内局势的动荡,最终未能实现平定高句丽的目标,反而加剧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

在民间文学中,来护儿的形象也与历史记载有所不同。在单田芳评书《隋唐演义》中,他被描绘成 “徕乎尔”,是隋唐四猛第二猛,外号铁枪将,官拜山东兵马监军使,与秦琼关系不睦,最终在群雄反山东时,被罗士信杀死,兵器大铁枪也被抢走 。而在陈荫荣评书《兴唐传》中,他是第四猛,官拜济南府偏将,与秦琼私交不错,但在瓦岗聚义后,隋军一打瓦岗山时,被王君可用钓鱼刀斩杀 。在这些民间故事里,来护儿的形象往往是有勇无谋的莽夫,或者是心胸狭隘的小人,与历史上那个智勇双全、忠诚正直的名将形象大相径庭 。

这种形象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民间文学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在民间文学中,人物形象往往被简单地划分为善恶两类,来护儿作为隋朝的将领,在隋唐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很容易被塑造成反面角色 。民间文学的受众主要是普通百姓,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易懂、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因此,来护儿的真实形象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扭曲 。

来护儿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他的悲剧结局,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背景紧密相连。在动荡的时代里,即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同时,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全面、客观地分析他们的行为和贡献,避免受到片面的观点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畅游史河

畅游史河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