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颖火爆全网,其实她也挺冤

杰么瑜 18小时前 阅读数 263 #推荐

最近,音乐综艺《天赐的声音6》又一次把主流歌手翻唱网络神曲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作为常驻嘉宾的张靓颖,接连因选歌问题引发讨论,让人不禁思考当传统唱片时代的实力唱将遇上互联网时代的流量逻辑,音乐综艺该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市场性?

01

节目首播时,张靓颖与说唱歌手王以太合作的《跳楼机》就引发热议,一个是超女季军出身以唱功和国际化风格著称的实力唱将,一个是从地下走向主流的新生代rapper,两人的组合本让人期待,结果却因翻唱网络神曲遭吐槽,有网友比喻像米其林厨师用微波炉热预制菜,既想尝又觉得可惜,甚至连王以太的粉丝都质疑为什么让他唱这个?

本以为争议会随时间淡去,没想到张靓颖近日与刘宇宁合作的《九万字》再引争议,改编后的版本后半段加入大量DJ元素,被批歌词与编曲脱节,有听众直言编DJ的人有没有认真听歌词?两次争议的核心,都是大众对主流歌手降维翻唱网络热歌的不理解。

02

其实,张靓颖的选择并非个例,张信哲翻唱《悬溺》,杨坤陈楚生翻唱《泥巴》,这些看似接地气的操作背后,是传统唱片行业没落的无奈,21世纪以来,互联网数字音乐取代实体唱片,网络歌曲凭借短平快的情绪价值野蛮生长,不需要深刻的思想复杂的编曲,只要能快速戳中听众情绪,就能成为爆款。

这种市场逻辑下,主流歌手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Z世代乐迷更倾向支持年龄相仿的新生代艺人,中生代歌手热度逐渐流失,另一方面,音乐综艺需要流量和话题,网络热歌自带传播属性,成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就像张靓颖,早年靠《超女》全民投票出道,音色和唱功备受认可,但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她不得不通过翻唱热歌维持曝光,甚至被调侃从超一线退居综艺常驻。

03

争议的背后,是音乐审美的隐形博弈,有人说音乐没有贵贱,确实,无论是李宗盛的《山丘》还是某首网络情歌,都有其存在的土壤,但音乐有高低之分,李宗盛的作品讲究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层次感,初听未必惊艳,却经得起反复推敲,而多数网络热歌依赖洗脑旋律和直白歌词能快速提供情绪宣泄,却难逃听完就忘的命运。

这种差异的本质是艺术属性与功能属性的博弈,在碎片化时代,大众更倾向选择低理解成本的内容,这无可厚非,但作为主流平台的音乐综艺,若一味迎合市场而放弃艺术追求,难免让人担忧当李宗盛式的慢工出细活敌不过短视频BGM的即时快感,华语乐坛的未来在哪里?

04

面对争议,有人将矛头指向短视频或音综,喊出短视频毁了华语乐坛的口号,这其实有失偏颇,平台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选择,短视频可以是传播优质音乐的渠道,音综也能成为推广艺术作品的舞台,问题的核心在于节目制作方是否愿意在流量与品质间寻找平衡。

张靓颖的困境折射出中生代歌手在时代转型期的迷茫,既想守住音乐理想,又不得不向市场妥协,但妥协不等于堕落,如果能在翻唱中加入个人风格的改编,或通过综艺舞台挖掘小众优质作品,未尝不是一种曲线救国,就像网友说的与其吐槽选歌,不如期待她下次能把网络热歌唱出高级感。

05

音乐综艺的热歌化趋势是否可持续?或许正如节目中一位乐评人所说,市场会淘汰没有营养的内容,留下真正的好音乐,对于张靓颖们来说,短期的争议或许是转型的阵痛,但长期来看,如何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决定职业生涯高度的关键。

作为观众,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毕竟,无论是《跳楼机》还是《九万字》,都只是音乐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当潮水退去后哪些作品能沉淀下来,成为时代的注脚。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杰么瑜

杰么瑜

深度解读当下热门爆款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