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晴:与前男友分开之后,为何57岁依旧未婚?
那年上海弄堂口飘着桂花香的时候,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总爱蹲在电影院台阶上啃冰棍。谁能想到这个馋嘴丫头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童星,更想不到她会成为娱乐圈里最特立独行的"黄金剩女"。马晓晴的故事啊,就像老式留声机里放的周璇老歌,听着听着就咂摸出时代的滋味。您还记得八十年代电视机里那个眼睛会说话的小丫头吗?十一岁就在《子夜》里露脸,搁现在得让多少童星家长羡慕红了眼。当年她妈妈可比现在的家长拎得清,见闺女拍戏耽误功课,直接给剧组立规矩——寒暑假才能开工,平时老老实实回学校念书。要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鸡娃"高手,既让孩子圆了明星梦,又没落下文化课。说到考大学那会儿可有意思。马晓晴正猫在屋里复习功课呢,闺蜜死活要拽她去《红楼梦》剧组试镜。您猜怎么着?这姑娘穿着戏服刚进门就摔了个大马趴,头套都飞出去老远。谁知道导演当场拍板:"史湘云就是你了!"要不说命运这事玄乎呢,有时候摔个跟头都能摔出个好前程。
在戏剧学院那会儿,这姑娘可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别人还在排小品练台词,她早就跟着大导演在片场摸爬滚打了。有次膝盖磕得血肉模糊,硬是咬着牙把戏拍完,这股子倔劲儿倒是跟现在动不动就用替身的小鲜花们形成鲜明对比。
要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坎儿,还得数跟导演路学长那段情。当年两人在剧组眉来眼去,路导演犯起文艺病来能把食堂大妈都感动哭。可这病怏怏的身子骨终究扛不住岁月,最后竟玩起了失踪把戏。马晓晴也是个死心眼的主儿,愣是在人家门口蹲了三天三夜,这份痴情劲儿要是搁现在,早被狗仔队拍成连续剧了。
后来转型当导演那会儿才叫真折腾。自己写剧本拉投资,碰壁碰得鼻青脸肿。好不容易拍出个《少女》,电影院排片少得跟熊猫血似的。要我说啊,这圈子里从来都是看人下菜碟,女导演的路比男导演难走十倍不止。
最让人唏嘘的是她后来谈的那个圈外男友。四年恋爱谈得跟地下党接头似的,见朋友要报备,见家长没时间。最后人家撂下一句"受不了被人管"就拍拍屁股走人,气得马晓晴她妈直跺脚:"早知这样还不如跟路导演将就过呢!"
如今57岁的马晓晴倒是活明白了,周末在家煮个腌笃鲜,偶尔去老年大学教教表演课。有回在菜市场碰见老影迷,人家问她咋还不找老伴,她拎着刚买的活鱼笑道:"年轻时候在戏里嫁过十八回了,现实里就让我消停消停吧。"您听听,这话说得比剧本台词还精彩。
要说这大龄未婚的日子到底咋样,马晓晴的弟弟最有发言权。每回家庭聚会,她外甥女追着问:"大姨你一个人住不怕鬼吗?"她倒好,掏出金鸡奖奖杯往床头一摆:"你大姨我演过女鬼,真鬼见了我都得绕道走。"您说这心态,比多少凑合过日子的强多了?
前些年路导演去世的消息传来,马晓晴把自己关屋里听了一整天老唱片。邻居大妈们嚼舌根:"准是后悔当年没嫁了。"其实人家想的是:"幸好没让你看见我现在的皱纹。"这心思啊,比琼瑶剧里的台词还戳心窝子。
现在的年轻人总爱把"不婚不育"挂在嘴边,要我说他们真该跟马晓晴取取经。人家可不是赶时髦,是实打实在感情里滚过钉板的。当年在剧组照顾病号男友,端茶倒水比护工还专业;后来当导演四处求人,脸皮练得比城墙厚。这些经历攒下的底气,可比结婚证值钱多了。
有回记者问她:"看着同龄人都当奶奶了,心里不着急?"她指着自己指导的学生作品说:"这些孩子管我叫老师妈妈,您说我缺孩子吗?"这话说得,既体面又有分量,可比那些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姨高明多了。
要说遗憾嘛,也不是完全没有。有年春节全家吃团圆饭,小侄子童言无忌:"大姑你是不是因为太凶才没人要啊?"全桌人吓得筷子都掉了,她却笑得前仰后合:"你小子懂个屁,大姑这是把温柔都留给角色了。"您看,这自我开解的功夫,够多少心理医生学的。
最近听说她在筹备新电影,题材居然是中老年相亲故事。剧组找演员时特别注明:"要真有生活经验的,演过十八次新娘的优先。"这话里话外的调侃,倒像是跟过去的自己和解了。要我说这片子要是真拍成了,保准比那些青春疼痛片有看头。
走在上海老弄堂里,时不时能听见街坊议论:"马家那个老姑娘..."话音没落,一阵高跟鞋声由远及近,议论的人立刻改口:"马老师这是又去给学生上课啊?"您瞧见没,实力才是最好的消音器,这话放在婚姻市场上照样好使。
所以啊,那些替马晓晴操碎心的看客们可以歇歇了。人家这辈子的精彩程度,早超过了普通人的想象。就像她常说的:"我在戏里把该嫁的人都嫁了,现实里就想好好当回自己。"这话说得,比多少鸡汤都管用。要我说,婚姻这事就像买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