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旅行实录:美女导游全程盯梢,我却偷偷溜去见了“心上人”…
“您好,我是金美善,接下来七天由我负责各位的行程。”眼前这位朝鲜姑娘扎着利落的马尾,身穿深蓝色职业套装,中文流利到几乎听不出口音。她眉眼弯弯,皮肤白净,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计划经济式”的精致——这是我踏上朝鲜土地后听到的第一句话,也是对这个国家最初的印象:连导游都是“统一审美”的优等生
后来才知道,朝鲜导游是真正的“国家门面”。她们大多毕业于平壤外国语大学或金策工业大学,精通中、英、俄等多国语言,上岗前还要接受严格的政审和礼仪培训。金导悄悄告诉我,她每月工资约600元人民币,但能接触外宾、赚外汇,是朝鲜年轻人羡慕的“高端职业”
大巴车行驶在平壤主干道上,眼前的景象像被PS过一样工整:街道一尘不染,连垃圾桶都难觅踪影。居民楼阳台上清一色摆着金日成花盆栽,太阳能板整齐划一地悬挂,连晾衣绳的长度都像是用尺子量过。金导自豪地说:“平壤市民凌晨4点就会自发打扫街道,孩子们放学后也要参与公共区域清洁。”
更让人震撼的是平壤地铁。这座深达200米的“地下宫殿”里,水晶吊灯映照着马赛克壁画,穿军绿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笔挺如雕塑。金导特意提醒:“拍照时请避开穿补丁衣服的市民。”——原来连乘客的衣着都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行程单上写着“自由活动时间”,实则全程被安排得密不透风。大巴永远只走未来科学家大街、仓田大街这些“样板路”,两侧是色彩明快的欧式公寓楼,楼内却鲜少见到晾晒的衣物——导游解释:“政府规定阳台只能种花,不能晒衣服。”
在国营农场参观时,我们被带进一户“模范家庭”。客厅里摆着中国产的液晶电视,餐桌上放着进口红酒,女主人笑容得体地回答着“每月能分到30斤大米”。可当我瞥见厨房角落里发霉的泡菜坛时,金导立刻侧身挡住了视线
那场惊心动魄的“脱逃”行程第四天,我借口上厕所溜出了惠山宾馆。凭借半吊子朝鲜语,我一路狂奔到纺织厂家属区——这里没有游客,只有褪色的水泥楼和蹲在路边啃玉米的小孩。推开李春香家的门时,她正咳得直不起腰。这个曾在中国留学的朝鲜姑娘,因肺病被迫中断学业回国,如今靠每月200元的工资勉强买药
我把从中国带来的抗生素塞给她,她却吓得脸色煞白:“快回去!被发现私自接触外国人,我们全家都要受罚。”临走前,她偷偷往我包里塞了块红薯雪糕——这是朝鲜年轻人最奢侈的零食
回程的火车上,金导罕见地聊起私事:“其实我很想去北京看看,但旅行社从没发过那边的团。”她掏出翻盖手机,屏保是卡通兔子图案——在朝鲜,普通民众无法访问互联网,连“网恋”都是天方夜谭
当列车驶过鸭绿江大桥,对岸丹东的霓虹灯海扑面而来。金导突然轻声说:“你们觉得平壤像70年代的中国吧?可我们连那时的自由都没有……”话音未落,她又换上职业微笑:“欢迎下次再来朝鲜!”
在这里,免费住房、医疗、教育是真实的,但“分配制”下连结婚用的自行车都要靠政府批准;整洁的街道背后,是全民参与的卫生运动,也是对外界目光的精心防备。或许正如那位脱团时遇到的老人所说:“我们不需要自由,只需要秩序。”——这种秩序,成就了朝鲜独一无二的“楚门式”魅力,也让它成为一面照见时代变迁的魔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