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是怎么处置六国国君的?你可能永远想不到

慕卿容 1个月前 (02-26) 阅读数 23 #历史

说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绝对担得起这名号。他凭借强大实力,灭掉众多诸侯国,实现大范围统一,创建了世上首个大一统的秦朝,其功绩在历史上极为突出。

他的壮举极为少见。“皇帝”这称呼由他首创,郡县制靠他推广,后世官制还在秦制基础上改良。秦始皇达成诸多前所未有的事,不管哪方面,都堪称世间少有。

但咱们想想,秦始皇能有这些功绩,其实是基于灭掉六国。他把六国当作发展根基,才得以建立起秦朝,没有六国的“助力”,哪来秦朝的辉煌。

【秦灭三晋】

周朝分封诸侯那会儿,晋国那实力在众诸侯里可算拔尖儿的。但倒霉的是,后来韩、魏、赵这三家把晋国瓜分了,从此,晋国就彻底在历史舞台上没了踪迹。

即便情况如此,韩、魏、赵这三国,可都是战国七雄里的,实力不容轻视。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段内,这三个国家联手,成功地阻拦了秦国的扩张脚步。

所以在秦国灭掉六国这个进程里,头一个瞄准的便是韩、赵、魏这三晋之地。秦国将其当作首要目标,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大幕。

那会儿,秦国把魏国揍得够呛,基本没威胁了。可韩国跟赵国还留着些家底儿,特别是赵国,在六国里,对秦国构成的威胁那是最大的,不容小觑。

长平之战后,赵国大量有生力量遭歼灭。但秦国错失良机,未能一举灭掉赵国。在其他诸侯国介入下,赵国恢复元气,不仅缓过劲儿,还多次将秦军打得大败。

秦始皇想削弱韩赵两国,就靠安插在两国的眼线,去挑动双方打仗。等韩赵打得没了力气,疲惫不堪,秦国再出兵,趁机获取好处。

那会儿韩国没啥威胁了,于是秦军集中力量攻打赵国。没想到赵国启用名将李牧,这一仗下来,三十万秦军全被打败,就主帅桓齮带着几十个人马,好不容易才逃脱。

秦国遭受重创,短期内没能力攻打赵国。便瞅准机会,把那垂死挣扎的韩国给灭了,借此恢复恢复自身的国力。

过了几年,秦国缓过劲来,重新有了实力,就又一次派出军队去攻打赵国。

然而,李牧把秦军打得心有余悸,秦军士气低落,压根扛不住赵军进攻,最后秦军又一次吃了大败仗。

直到这时,秦始皇才明白,只要李牧还活着,秦国就没办法灭掉赵国。李牧在世一日,赵国便有抵御秦国的坚实屏障,秦国的灭赵计划就难以实现。

秦始皇为达目的,用离间计借赵王之力干掉李牧。没了李牧,秦军前进无阻,很快就把赵国给平定了,赵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攻势。

唯有赵公子嘉带着残余兵力撤至代地,自封代王,持续与秦军抗衡。

韩、赵两国被平定后,就该收拾魏国了。那会儿魏国压根没能力抵御秦军,秦军势如破竹,没费多大劲就把魏国给拿下了,魏国毫无招架之力。

如此一来,曾风光无限的三晋,都被秦国收入囊中。曾经显赫一时的它们,此时已全然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往昔辉煌不再。

【秦始皇是如何处置三晋国君的?】

韩国覆灭后,韩王安沦为秦始皇的囚犯。起初,秦始皇没刻意刁难他,只是把他软禁在咸阳城,韩王安在生活上,像吃穿住行这些方面,仍按诸侯的规格来。

四年后,韩国原来的地盘上,韩国旧贵族带头发动叛乱。秦国迅速将叛乱镇压,但这事儿让秦始皇察觉到六国国君可能带来的威胁。为防此类情况重演,秦始皇便下令处死了韩王安。

秦灭赵后,秦始皇处置赵王迁,没像对待韩王安那般将其软禁,而是把赵王迁打发到房陵那片地方去了。

房陵算得上古代头一批流放地,专门用来安置王公贵族。它藏在深山里头,要是没人帮忙,想跑那是门儿都没有,四周山林环绕,简直插翅难飞。

最后,赵王迁于房陵度过余生,一直孤孤单单。他在那地方,从年轻渐渐变老,直至生命终结,始终都是独自一人。

说到魏王假,他在三位国君里结局最惨。秦军压境,他用坚壁清野之法顽强抵抗,秦军一时拿他没办法。最后秦军主将王贲用水攻,折腾三个月才艰难拿下魏国都城。

王贲对结果很不满意,没跟秦始皇商量,就当场把魏王假给杀了。秦始皇知道后,也就数落了王贲几句,让他下次动手前先汇报。这事儿最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秦灭楚,以及楚国国君的下场】

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即便已走向衰落,实力仍不可小觑。但秦始皇在连续灭掉韩赵魏三国后,有点骄傲自满,竟打算以极少兵力就拿下楚国。

他挨个问李信跟王翦,要是打仗的话,各需要调配多少兵力。

秦国这边,新冒头的年轻将领李信,正血气方刚,觉得20万大军就够用。可老将王翦呢,行事稳重,觉得非得60万大军,才能确保战事顺利。两人对兵力需求,因性格与经验不同,差异明显。

秦始皇考虑后,觉得李信方案更合适。毕竟一下能少用40万兵力,节省的粮草辎重数量惊人。对秦始皇而言,打仗自然是投入兵力越少越划算。

没想到李信在楚国吃了大败仗。楚军采用诱敌深入之计,故意让秦军放松警惕,随后在老将项燕带领下,对秦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俗话说“出其不意能取胜”,秦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晕头转向,根本来不及应对,就这样接二连三地遭遇大败,形势急转直下。

最终,二十万秦军伤亡惨重,存活下来的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秦军遭遇惨败。

秦始皇没办法,只好请王翦再度出山。王翦带着六十万秦军,精心筹备,做足准备,最终成功将楚军主力全部歼灭,顺利平定了楚国。

秦国将楚王负刍俘获,自此史书再无其踪迹。由于楚国曾让秦军伤亡巨大,秦国不会轻易放过楚王负刍,他的结局必定悲惨。

他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像赵王迁那样,被打发到房陵去,在那当流放犯。要么就是直接被皇上赐死,除此之外,再没别的下场了。

【秦灭燕、齐】

秦灭燕这仗打得相当曲折。起初,秦国对燕国的攻伐安排靠后,可燕太子丹搞出“荆轲刺秦”这事儿,把秦始皇吓得不轻,差点就丢了性命,这一下改变了局势。

秦始皇恼怒不已,决心让燕国领略“天子发怒便有百万尸首”的厉害。旋即下令调兵攻打燕国,以彰显其威严与怒火,让燕国为所行付出代价。

那时赵国覆灭,公子嘉于代地登基称王,领着赵国剩余兵力跟秦军拼战。秦军攻势猛烈,代军便联合燕军,双方结成联盟,共同抵御秦国。

尽管他们敌不过秦军,却也着实让秦军头疼不已。秦军平定代地、击败燕军后,并未顺势追击,反倒转身把矛头指向楚国,可见楚国在其战略考量中地位不一般。

秦国把楚国灭掉后,又调兵攻打燕国。燕国那会儿根本没法抵挡秦军的攻势,秦军势如破竹,燕国很快就被秦国给拿下了。

到这时候,六国里头已经有五个被灭掉,就单单剩下齐国还在。

原本在六国里,齐国实力属最强。但因过往种种,它跟其余五国关系糟糕。而且齐国的君臣没啥长远眼光,就选择在一旁看着不管。当秦国去灭那五国时,齐国还一派太平热闹景象。

秦国军队快要打过来的时候,齐王建才开始着急。但这会儿再召集军队已经来不及了,齐国这些年没怎么搞军备,齐军打仗的能力特别差。最后,齐国直接就选择不抵抗,投降了。

秦始皇历经谋划与征战,成功灭掉六国。至此,天下不再分裂,实现统一,大秦王朝由此建立,开启全新历史篇章。

【燕、齐国君的下场】

秦国灭掉燕国后,燕王喜沦为秦国俘虏。从那之后,史书里再也不见燕王喜的踪迹。

不过结局不难预料。燕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王”,差点让秦始皇丢了命。这事儿可把秦始皇气坏了,光杀掉燕太子丹,根本没法让秦始皇消气。

要说秦始皇对六国的厌恶程度,燕国在他心中可能比赵国、楚国还更甚。因此,秦始皇不会选择流放燕王喜,对燕王喜而言,只有被赐死这一种结局。

秦始皇对齐王建的处置挺特别。没把齐王建弄死,也没打发去偏远地儿,就把他软禁。可秦始皇还吩咐人别给齐王建送吃的,结果这齐王建就这么活活被饿死了。

【秦始皇的深谋远虑】

秦始皇处置六国君主的手段,充分展现出他的非凡谋略。他对每个国君的安置,背后都暗藏玄机,绝非随意为之,从这里就能感受到他的雄才大略。

像韩王安,他在众国君中率先沦为囚犯。秦始皇对他的处置相当宽容,没为难他,只是将其软禁,没采取更严厉手段,让他不至于遭受太多困苦。

这么做是想给其余五国的国君一点不切实际的念头,使他们认为,哪怕不再抗争,往后的日子也还过得去,不会糟糕到哪里去。

他这么做,意图通过这个办法降低六国的战斗能力,从而减轻自己平定六国时所面临的压力,让统一六国的进程能更顺利些。

可惜呀,之后韩国旧地突发叛乱。秦始皇为防止此类状况再现,觉得必须得有所行动,无奈之下,最终赐死了韩王安。

说到赵王迁,鉴于韩王安被软禁的先例,秦始皇没敢再这么做。为了给其他国君留点儿念想,让他们还心存幻想,秦始皇就把赵王迁打发到房陵去了。

房陵地处偏僻,近乎与世隔绝,可也不是绝对没法逃出去。在那儿,能采到野果,生存有盼头。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别碰上老虎、狗熊这类凶猛野兽,不然就危险了。

说到底,人的生死是由上天决定的,哪怕像秦始皇那般厉害的人物,也无法预知自己何时生何时死,一切都不是人力所能掌控。

王贲把魏王假给杀了,秦始皇听闻后很无奈。可他哪能就因这事儿给王贲定罪呢?没办法,最后也就简单地斥责了王贲几句,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楚国灭亡后,对各国国君的处置已没太多讲究。楚王负刍与燕王喜性命难保。轮到齐王建时,秦始皇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直接让他活活饿死,根本不在乎外界看法。

到这时,秦始皇成就了霸业。虽说除齐王建外,其余五国国君的结局让人觉得可惜。可天下统一是必然趋势,就算没有秦始皇,往后也早晚会有像楚始皇、赵始皇这样的人出现。这是天意,没人能拦得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慕卿容

慕卿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