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糊涂国君:强秦压境,他却对邻国大打出手
战国末年,风云变幻,强秦崛起,虎视眈眈,大有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势。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各国本应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强秦。然而,偏偏有这么一位国君,堪称 “糊涂至极”,他不顾强秦的巨大威胁,反而对邻国攻伐不止,加速了自己国家的灭亡,他就是燕国的末代国君 —— 燕王喜。
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它的实力相较于秦、楚、齐等大国,本就稍显逊色。燕王喜在位时,秦国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和扩张,实力大增,逐步踏上了统一六国的征程。此时的燕国,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寻求盟友,加强自身防御,共同应对秦国的威胁。可燕王喜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决策。
在燕王喜在位的第四年,原本打算与赵国结成攻守同盟,共同对抗秦国,并派出丞相栗腹带着五百金作为诚意前往赵国示好。这本是一个明智之举,赵、燕两国若能联手,或许还能在强秦的压迫下争取一线生机。然而,栗腹从赵国回来后,却向燕王喜进言:“赵国的青壮年都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了,那些孤儿们还没成年,现在赵国正是衰弱的时候,我们可以趁机攻打它。”
听到这话,燕王喜的心思一下子就活泛了起来。赵国,这个与燕国相邻的强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若能在此时打败赵国,燕国便能扩充领土,增强实力。却全然忘记了,秦国才是他们共同的、最大的敌人。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国内众多有识之士的反对。昌国君乐间就曾严肃地警告他:“赵国地处四战之地,百姓长期经受战争洗礼,对军事非常熟悉,军队战斗力很强,想要攻打赵国,绝非易事,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啊。” 大夫将渠更是着急,甚至拉住燕王喜腰间的印带,苦苦劝阻:“大王,咱们刚刚给赵国送礼,示好结盟,现在却突然要去征讨人家,这事儿太不吉利了,肯定不会成功的,大王一定要三思啊!”
然而,燕王喜此时已被贪婪蒙蔽了双眼,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他满心想着赵国那 “唾手可得” 的土地,迫不及待地想要发动战争。于是,他下令调集大军,一共集结了两千战车,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率领攻打鄗邑,另一路由卿秦率领攻打代地。燕王喜自己也没闲着,在后方积极动员,甚至打算亲自率军上阵,支援前线,一副要将赵国一举拿下的架势。他这一战,几乎是赌上了燕国的全部家底,却没有仔细想想,就算真的打败了赵国,燕国自身也必然元气大伤。到那时,又该如何抵挡如狼似虎、时刻觊觎着他们的秦国呢?
战争的结果很快就给了燕王喜沉重一击。赵国派出名将廉颇挂帅迎敌。廉颇,那可是身经百战的赵国名将,军事才能卓越。面对燕军的进攻,廉颇指挥若定,迅速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并发起反击。燕军根本不是赵军的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廉颇乘胜追击,一路追逐了五百多里,直接将燕国的都城包围了起来。燕王喜这下慌了神,赶忙派人求和。可此时的赵军,因为燕国背信弃义的行为而群情激愤,将士们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灭掉燕国,为赵国出口恶气。最后,还是德高望重的将渠出面,主持和议,赵军才勉强答应撤兵。
按理说,经历了这次惨败,燕王喜应该吸取教训,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了吧。可他并没有。没过多久,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后来,赵国的名将廉颇因为受到排挤,负气出走魏国。燕王喜得知这个消息后,竟然又打起了赵国的主意。他心想,赵国之所以能与秦国抗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廉颇这样的名将。现在廉颇走了,赵国的实力肯定大打折扣,这不正是自己报仇雪恨、攻打赵国的好机会吗?
恰在此时,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投奔他。剧辛原本是赵国人,对赵国的情况比较了解。燕王喜赶紧向剧辛打听赵国新任将军庞暖的情况。剧辛一方面对赵国怀有敌意,另一方面也想在燕王喜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就把庞暖说得一无是处。燕王喜听了剧辛的话,更加坚定了攻打赵国的决心,他想都没想,当即就任命剧辛为统帅,率领燕军再次攻打赵国。
可燕王喜万万没想到,这次他又打错了算盘。庞暖虽然年轻,但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廉颇。面对燕军的进攻,庞暖沉着应对,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战场上,赵军奋勇杀敌,燕军再次遭遇惨败。这一战,燕军损失惨重,两万多名士兵被赵军俘虏,剧辛也战死沙场。
经过这两次大败,燕国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军队伤亡惨重,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元气大伤。至此,燕国再也无力与强秦抗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一步步扩充势力,相继吞并其他国家。而燕王喜的儿子 —— 太子丹,看到国家危在旦夕,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铤而走险的办法 —— 派出荆轲刺杀秦王。
从理论上来说,秦国以法治国,根基深厚,不会因为一个秦王的死而动摇国本。但太子丹的想法也有他的道理,他希望通过刺杀秦王,使秦国内部陷入混乱,争权夺利,从而无暇东顾,为六国争取更多的时间。然而,事与愿违,荆轲刺秦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没有达到太子丹的预期目的,反而彻底激怒了秦始皇嬴政。嬴政大发雷霆,加快了攻打六国的步伐,尤其是对燕国,更是穷追猛打。秦军攻破燕国都城后,对逃亡辽东的燕王喜和太子丹紧追不舍。此时,赵国的代王嘉为了自保,给燕王喜出了个馊主意,说秦军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追击,都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只要杀了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始皇,或许就能保住燕国。
燕王喜这个糊涂蛋,竟然真的听信了代王嘉的话。他不顾父子之情,派人杀死了太子丹,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了秦始皇。可他哪里知道,秦始皇的目标是统一天下,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太子丹的人头就放过燕国呢?最终,燕王喜还是在辽东被秦军俘虏。他这一辈子,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损己利人,堪称秦国的 “最佳助攻”。而他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被秦始皇施以车裂之刑,结束了他那荒诞又糊涂的一生。
回顾燕王喜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叹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没有认清局势,抓住主要矛盾,而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做出了一系列短视的决策。他先是背叛盟友赵国,发动战争,结果两败俱伤,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后来又不听劝告,盲目攻打赵国,导致燕国国力衰竭,无力对抗秦国;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也没能改变燕国灭亡的命运。如果当初燕王喜能够坚持与赵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或许历史将会被改写。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的愚蠢和糊涂,不仅让燕国走向了灭亡,也让自己沦为了千古笑柄。
各位看官,从燕王喜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重大的决策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主次,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诱惑。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刚愎自用。希望大家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祝您生活愉快,财源广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