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打脸!华裔女星辱华录音引爆港新,央媒连夜除名为哪般?
【背景介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话放在今天的娱乐圈,倒像是悬在明星头顶的警示灯。2022年,一段疑似新加坡籍华裔演员李凯馨的录音在中文互联网炸响,内容直指"中国观众是傻O""捞钱比捡破烂容易"。这记惊雷蛰伏两年后,在2024年的春天突然引爆舆论场,港媒以《星洲女星辱华风波》为题连发三篇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更是将"文化白眼狼"的标签贴满版面。当央妈在5月悄然撤下李凯馨新剧《赴山海》的宣传物料时,这场跨国舆论风暴已然成型。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总有人前脚捧着饭碗,后脚就踢翻灶台?是忘恩负义的本性使然,还是名利场的浮华催生的畸形心态?
录音曝光那夜,微博服务器险些瘫痪。自称前助理的网友"追光者"甩出三段音频文件,2022年某次后台争吵声里,女声尖刻刺耳:"对着镜头装笑肌都要抽筋,要不是中国观众人傻钱多..."评论区瞬间涌进十万条怒骂,有人扒出她参演的七部国产剧集,发现其片酬从2018年的30万/集飙升至2021年的80万/集。更劲爆的是后续爆料:某已婚导演的酒店房卡照片、剧组庆功宴上的暧昧搂抱,桩桩件件都在挑战公众底线。
舆论海啸中,《赴山海》剧组的神操作堪称教科书。4月9日官微删除李凯馨所有物料,比录音曝光提前整整24小时,这记精准预判让网友直呼"未卜先知"。而当事人却像活在平行世界——5月8日还在抖音跳着元气女团舞,直到央媒删除宣传片的第二天,才慌慌张张甩出律师函。这封迟到一个月的声明漏洞百出:既没解释为何两年前不报警,也没说明为何剧组提前除名,反倒晒出童年在中国生活的九宫格,被网友戏称"临时抱佛脚的最佳范例"。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莫过于数据对比。李凯馨微博超话签到数从事件前的日均2.3万暴跌至800,代言的三个国货品牌光速解约,估算损失超2000万。而《人民日报》官微那句"艺德是艺术生命线"的评论,收获300万点赞。当吃瓜群众翻出她2021年接受《南都娱乐》专访时说的"中国是我的精神故乡",评论区瞬间被"奥斯卡欠你小金人"刷屏。如今打开视频网站,其主演剧集弹幕飘满"电子仙人掌"——这是网友新创的暗号,专指那些表面光鲜内里带刺的艺人。
娱乐圈这场"祛魅运动"来得正是时候。当某些艺人把观众当提款机,把真心当垫脚石,就该料到反噬的浪潮会卷走所有虚假人设。李凯馨事件像面照妖镜,照出了文化投机者的丑态,也映出新时代观众的觉醒——他们不再为明星光环盲目买单,而是手握放大镜审视艺人的每寸言行。这何尝不是种进步?就像故宫城墙历经风雨愈发巍峨,中华文化这片沃土,既容得下五湖四海的耕耘者,也容不得半粒文化沙尘。
未来某天,当后辈艺人们站在镁光灯下,或许该先摸摸胸口:那里跳动的,是对艺术的赤诚,还是对名利的贪欲?毕竟观众的眼睛早不是当年的琉璃盏,而是成了X光机,能穿透皮囊照见灵魂。至于那些"电子仙人掌",就让他们留在数据的荒漠里吧——没有真心的艺术生命,终究不过是流量池里的泡沫,阳光一照,便消散无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