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学界震动: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50斤大米顶5斤血浆!
文|编辑:叨哔叨了
稻米竟然还能造血?
2025年4月4日。
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震惊世界。
中国武汉的一家生物公司竟然真的研究出了用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方法。
只需要50斤稻米就能生产出相当于5升血浆的人血清白蛋白。
而且这项技术已经进入新药审批阶段了。
未来植物造血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这对人类医学的意义不言而喻。
可看了相关新闻之后,肯定有人还有疑问。
稻米是植物,而血清是动物才有的东西。
两者又怎么能相互转化呢?
古有有莲藕造身的哪吒,今有稻米造血的科学家。
难不成,神话故事真要成真了?
稻米造血,用基因编辑让水稻变“药厂”
要想弄清楚这项技术的意义。
首先咱得先知道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
所谓的稻米造血,并不是直接用米变成血浆。
而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水稻“兼职”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正常的稻米在生长过程中会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蛋白质。
而这个蛋白质就是稻米的主要营养来源。
人类血浆中的主要成分也是血清白蛋白。
既然都是蛋白,成分都差不多,所以科学家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把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插入水稻的DNA中。
这样水稻在生产蛋白质的时候就能顺便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等水稻成熟之后,只需要用技术手段将血清白蛋白提取出来。
就能直接应用到临床上。
这样一来,水稻就变成了一个“绿色药厂”。
阳光、水和土壤就是它的“生产线”。
而稻米则成了储存药物的“仓库”。
血清蛋白可以随用随取,不用担心保质期和来源。
只要保证这种转基因稻米的生产。
理论上来说,血清白蛋白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要知道,人血清白蛋白可是医学上的“分子神药”。
它就像是血管里的“海绵”,能牢牢吸住水分。
当人因大出血、严重烧伤或感染导致休克时。
输液补充白蛋白,能快速把水分拉回血管里,恢复血压,防止器官因缺血衰竭。
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癌症晚期患者。
身体会像“漏勺”一样疯狂消耗蛋白质。
白蛋白能直接补充营养缺口,帮助伤口愈合、扛过危险期。
不仅如此,血清白蛋白还是血液中的 “运输小能手”。
它可以携带很多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在血液中流动。
比如一些激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药物等。
以药物为例。
很多药物需要和血清蛋白结合,才能被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发挥作用。
而且结合后还能让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更长,更好地发挥药效。
另外,肝硬化患者因为无法生产足够的白蛋白,会导致肚子鼓胀、腿脚水肿。
定期输白蛋白能缓解症状,就像给瘪掉的气球打气,让身体组织恢复弹性。
除此之外,血清白蛋白中的免疫球蛋白就像身体的 “防御士兵”。
能够识别并结合外来的病原体。
然后帮助身体清除这些有害物质。
因为用途广泛,人血清白蛋白还有了一个“生命载体”的称号。
可过去这种蛋白的来源非常单一。
基本只能从人的血液中提取。
而且提取率非常低。
目前我们国家的血液来源基本都是自愿献血。
这些血给病人治病都捉襟见肘。
能拿来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的血量就更少了。
都说物以稀为贵。
因为用途广、提取难、供不应求。
过去人血清白蛋白的价格非常昂贵。
很多病人明知道这是好药但却根本用不起。
7年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也真是因为看到了这种现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授杨代常从2006年就开始研究用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技术。
经过将近7年的研究。
这项技术在2023年6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由杨教授牵头的产业化基地在武汉建成。
到2025年4月,这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提取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纯度已经高达99.99%以上。
完全符合临床使用的标准。
并且已经经过了三期临床实验。
据说第一个参与试药的人类正是杨代常教授本人。
这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给无数血液病、肝病、烧伤病的病人带来了更多希望。
而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相关的产业。
目前杨教授的团队已经建立了一条年产百万支注射液的智能生产线。
并且在新疆等多个地方承包了农田,批量种植这种转基因的水稻。
预计2027年能达到3.5万亩。
只需要等新药许可证下来,就能进行批量生产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医院见到由稻米提取的“血清白蛋白”了。
最令人振奋的是。
这个实验的成功也意味着。
以后医学上的各种蛋白都能通过类似的方式获得。
从植物中提取蛋白的形式,既清洁又环保。
还能完全杜绝传染病和细菌病毒的传播。
这对整个医学行业来说都是巨大的福音。
在这件事上杨教授及其团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莲藕造骨、空气造面,中国科技屡屡震惊世界
而稻米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已经不是中国科研团队第一次震惊世界了。
我们现在不仅能用稻米造血,还能用莲藕造骨骼、用空气造淀粉。
2025年3月。
武汉轻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就成功用“莲藕”造出了人体骨骼。
直接将《哪吒》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我们都知道,莲藕有个藕断丝连的特性。
那是因为藕具有多孔的结构特点,富含天然纤维结构。
巧合的是,人体骨组织的微环境也是多孔的。
放大后和藕纤维的契合度高达90%以上。
于是武汉的科研团队便尝试将藕纤维与藕淀粉、水混合。
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骨支架。
替代骨科手术中常用的金属、陶瓷支架。
用藕纤维制作的支架内部有针孔大小的孔隙。
既能支撑骨折部位,又能为骨细胞生长提供空间。
骨细胞可以沿着支架的孔隙攀附生长。
新生血管也能顺着通道长入,加速骨组织重建。
在动物实验中,植入藕纤维支架的骨折部位,8周内愈合率高达95%。
且新生骨骼强度与原骨相当。
最关键的是,这种支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制。
且打印过程仅需几分钟。
同时因为莲藕中的淀粉、纤维素和多酚等成分能被人体降解。
所以植入人体之后甚至不用二次手术取出。
能有效减少感染、排斥风险。
堪称“绿色医疗”的典范。
说到空气造淀粉技术,其实也已经不稀奇了。
早在2021年,国内的科研团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提取技术。
初中的生物课本上其实就讲过。
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然后释放氧气。
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能通过化学实验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分子变化。
就能脱离植物这个载体,直接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说干就干,从2015年开始。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就开始研究这个猜想的可行性。
经过六年的实验和调控之后。
2021年,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的一篇论文震惊了世界。
中国科学家真的研究出了用二氧化碳转化淀粉的方法。
只需要11个步骤就能轻松造出和天然淀粉一模一样的人造淀粉。
比植物的60个步骤效率提升了好几倍。
最牛的是,整个步骤目前完全可以脱离人工,用机器进行。
实验证明,1立方米反应器的年产量相当于5亩玉米地的淀粉产量。
一旦这个技术能够推广。
那么理论上沙漠、太空等极端环境也能“种”淀粉。
“喝西北风”也真的能“顶饱”了。
如果真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
人们甚至在太空和地下城也能吃上馒头、面条。
电影中的蚯蚓干、老鼠干,我们完全可以大声说拜拜了。
最关键的是。
淀粉不仅是面粉、米饭等食品的主要成分,也是工业原料。
乙醇、塑料等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淀粉。
如果这项技术真能大规模推广,人类说不定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
二氧化碳淀粉技术对缓解温室效应也将是一大助力。
温室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
而这项技术每生产1吨淀粉可消耗1.8吨二氧化碳。
直接变废为宝,从根源上减少温室气体。
除了这些,目前咱们国家还在研究的新技术还有很多。
比如用藻类合成超声造影剂,用桑蚕丝造血管。
中国的科研团队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未来已来”!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藻类造影+稻米造血 武汉生物制造开启未来产业新图景.央视新闻.2025-04-05
现实版“哪吒重生”:莲藕变成骨骼修复材料.文摘报. 2025-04-07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造物新突破.光明网.2024-08-06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