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全运会回顾之第二届:集一国之青年 为竞技之盛举
李祥|体育收藏家 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理事长、 体育博览杂志理事会文化与传播专委会主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难。列强的侵略、社会的动荡、经济的凋敝,让中国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国民体质羸弱,精神萎靡,“东亚病夫”的称号如同一把利剑,刺痛了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被赋予了超越强身健体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救国图存的手段,一种重塑民族精神的希望。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大湾区举办。透过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藏的近代体育文物,带大家回顾近代七届全国运动会,感受那段历史中的体育精神与奋斗历程。
1914年的北京,帝制刚刚崩塌,民国初立,整个国家仍在寻找新的方向。而天坛—这个曾经只有皇帝才能祭天的神圣之地,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会正在上演。5月21日至22日,第一次全国联合运动会(近代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天坛举办,此次运动会由北京体育竞进会组织并发起,而实际负责人则是大会秘书长、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侯格兰德。
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中,基督教青年会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最早将现代体育引入中国的西方组织,青年会自1908年起就在京津地区推广篮球、田径等运动,并培养出中国第一批体育专业人才。侯格兰德等外籍干事不仅筹办赛事,更致力于培训本土体育教师,其推行的“德智体群”四育理念,深刻影响了民国早期的体育教育体系。
他们既带来了现代竞赛规则和组织形式,也不可避免地使中国体育带有殖民现代性的烙印。这种双重性在1914年全运会上显露无遗:当中国运动员在青年会制定的规则下竞技时,那些仍以“码”为单位的跑道,恰似转型期中国体育的隐喻——既渴望融入世界体系,又不得不暂时依附西方标准。直到1924年第三届全运会,中国人方才完全自主办赛,完成了从“传教士体育”到“民族体育”的转变。
本届运动会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南苑航空学校的飞机低空掠过天坛,撒下彩色纸花。这一幕,堪称中国体育史上最早的“空中表演”。彼时,飞机在全球仍是新鲜事物,而中国竟已用它为运动会助兴。总统府军乐队的演奏、交通部的火车票价优惠,都让这场运动会超越了单纯的比赛,成为一场形象的展示。
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6名运动员参与角逐。比赛按地域划分为东、西、南、北四队,看似是简单的分组,实则暗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军阀割据,南北对峙。其中黄河以北各省组成北方队,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则联手组成东方队,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携手为西方队,而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则合组为南方队。此次运动会设置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棒球、网球六大项目,共计23个分项。
在田径项目中,尽管当时奥运会已经通行使用“米”作为计量单位,但本次运动会仍沿用了英语国家的“码”作为计量标准。具体竞赛项目方面,田径赛设置了100码、220码、440码、880码、1英里、5英里短跑,以及120码高栏、220码低栏跨栏项目,还有跳高、跳远、撑竿跳高、铁球投掷、铁饼投掷等田赛项目。此外,还设置了半英里接力跑、1英里接力跑等接力项目,以及五项运动和十项运动等多项全能项目,共计17个田径小项。
在近代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一个值得瞩目的现象是,许多来自学校的学生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近代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各类学校纷纷开始举办体育竞赛活动,以此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竞技精神的重要途径。1913年北京清华、通州协和、北京汇文等名校共同成立了“三角体育联合会”,定期举办体育赛事,成为中国最早的校际运动会。这些学校在当时都是教育界的佼佼者,加之重视体育教学,其学生的体育水平和竞技实力不容小觑。
来自清华的黄元道和通州协和书院的李如松等高校体育健儿表现尤为突出。清华学校的黄元道一人独揽六个项目的前三名佳绩,更是在110码高栏、220码低栏以及10项运动三个项目中荣膺冠军。通州协和书院的李如松同样表现出色,他获得了四个项目的前三名,并在110码、220码、440码三个短跑项目中夺得桂冠。鉴于黄元道和李如松的卓越成绩,他们于1915年被选中代表中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
在近代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尚未实行金银铜奖牌制度,每项比赛的获奖选手被尊称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为了衡量各队的整体表现,比赛采用了积分制,每项比赛的前三名分别折算为3分、2分、1分,最终各队的总分将决定其排名。经过激烈的角逐,北方队、东方队和西方队分别脱颖而出,荣获第一、二、三名。当时的北方队汇聚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优秀运动员。
正如当时报刊对1914年近代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赞誉之词:“集一国之青年,为竞技之盛举。会员既人人奋厉,会场亦井井有条,诚可发扬尚武精神而一洗‘东亚病夫’之谓矣。”这场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比拼,更是强国强种理念的生动体现,展示了近代中国通过体育振兴民族、追求强盛的决心与行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