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航站楼遇雹变"水帘洞" 启用三个月顶棚漏水

巷口里的猫 3天前 阅读数 4 #推荐

一、极端天气突袭新航站楼

5月8日19时47分,西安市气象台发布冰雹橙色预警。监测数据显示,未来6小时内长安区、鄠邑区等12个行政区将出现直径超过1厘米的冰雹颗粒。此时距预警发布仅13分钟,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所在区域开始出现密集冰雹。现场气象记录显示,冰雹持续时长达到47分钟,最大瞬时风速达到17米/秒。机场跑道能见度骤降至800米以下,塔台紧急启动极端天气处置预案。

此时正值晚间航班高峰时段,T5航站楼内滞留旅客超过2000人。多位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显示,候机厅玻璃幕墙外冰雹密集砸落,停机坪地面堆积的冰雹层厚度达到3厘米。机场地勤人员迅速展开除冰作业,但由于冰雹持续时间超出预期,部分摆渡车轮胎出现打滑现象。航站楼顶部的金属构件在冰雹冲击下发出持续异响,部分区域出现明显震动。

二、新建筑遭遇漏水考验

20时05分,T5航站楼D12登机口区域出现首处漏水点。现场视频显示,直径约5厘米的水柱从天花板接缝处垂直落下,下方值机柜台立即启动防水保护罩。随后半小时内,航站楼内共发现17处漏水点位,主要集中在2023年12月刚完成施工的C区商业综合体上方。漏水导致部分自助值机设备短路,电子显示屏出现短暂黑屏。

工程人员检查发现,漏水主要源于两处设计缺陷:屋面排水沟容量未考虑极端降水叠加冰雹堵塞因素;钢结构接缝处的密封胶耐候性不足。更严重的是,航站楼内突然出现扬尘现象。施工记录显示,因工期紧张,部分装修区域在启用时尚未完成最后清场。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气压变化使封闭空间内形成负压,导致建筑夹层中残留的装修粉尘通过通风系统扩散。

三、旅客滞留引发连锁反应

受突发天气影响,20时15分至21时30分期间,T5航站楼所有进出港航班暂停。实时航班动态显示,共有9架进港航班备降郑州、太原机场,12架出港航班延误超过2小时。候机厅座椅区出现拥挤,部分旅客因身体原因向医疗站求助。机场紧急调派20辆摆渡车作为临时休息场所,但仍有旅客因地面湿滑摔倒。

多位滞留旅客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现场视频。画面显示漏水区域已放置30余个接水桶,清洁人员每15分钟需更换积水容器。有旅客注意到漏水点附近的消防喷淋系统感应器被塑料袋包裹,质疑可能存在设备故障。机场客服通话记录显示,当晚共接到237通旅客咨询电话,主要涉及航班改签和赔偿问题。

四、应急响应暴露管理短板

22时03分,机场官方微博发布首条情况说明,确认受天气影响出现短暂延误。但声明未提及航站楼漏水问题,引发网络质疑。记者调查发现,T5航站楼施工验收报告显示,防水工程曾进行过模拟暴雨测试,但测试条件未包含冰雹天气要素。承建方中建八局的项目负责人透露,为配合春运保障,部分分项工程验收存在"先使用后整改"的特殊安排。

事件发生后,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成立专项调查组。初步调查指出三个问题:航站楼屋面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运维部门未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应急预案缺乏极端天气下的室内环境处置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同属西部机场集团的银川河东国际机场,2021年新建T3航站楼时曾采用强化型排水设计,但该经验未在西安项目中应用。

争议焦点:耗资476亿打造的国家级枢纽机场,在首场极端天气考验中暴露多重缺陷。是偶然的天灾,还是必然的人祸?新建重大基础设施该追求建设速度,还是工程质量?公众期待的不只是事后维修,更需要透明的责任追溯机制。当"百年工程"遭遇三个月保质期,这场漏水事件给所有新城建项目敲响了警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巷口里的猫

巷口里的猫

这里是巷口里的猫,诉说着巷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