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希望挣美元?

刘苏看世界风云 1周前 (04-18) 阅读数 9 #推荐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经济霸主,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就连美国的死敌苏联,70年代做国际贸易也需要大量使用美元:

出口石油、天然气,进口粮食和轻工业品,结算货币皆为美元。这一事实折射出一个看似悖论、实则普遍的规律——在全球层面,几乎所有国家都难以绕开美元。

表面上看,这是“美元霸权”;

但若深挖国际金融与贸易的运行逻辑,更准确的表述应是“世界需要美元(或一种系统货币)”。

一,全球贸易需要一种“系统货币”

1,这种货币需要满足四大硬性条件。

• 自由兑换:跨境支付与资本流动不受资本管制。• 价值相对稳定:通胀可控,资产市场深度足以吸收冲击。• 供给充裕:规模大到可满足全球贸易与储备需求。• 流通网络广:支付与清算系统全球可及,且法律与市场基础设施完善。

纵观当今主要货币,欧元仅满足前三项;

卢布、日元等均因资本项目限制或金融深度不足止步;

加密货币波动率过大。

因而目前唯一全面满足四项标准的仍是美元。

2,“网络效应”锁定格局国际货币与互联网协议类似,先发优势叠加网络外部性会迅速形成正反馈。2023 年 SWIFT 统计显示,美元占国际支付 48%,欧元 31%;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占 58%。这种集中度意味着企业和央行若选用其他货币,交易对手、风险定价乃至金融合规成本都会显著上升,形成“锁定效应”。

二,美元成为系统性货币,同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有关。1,美元成为“系统性货币”的比较优势。

a,“可控通胀”与全球流动性黄金因天然稀缺倾向通缩,无法支撑信贷扩张;而美元通过美联储利率工具及资产负债表管理,可大体维持 2% 左右的长期通胀目标。

适度通胀令“把钱压在箱底”成为劣势,从而促进资金循环与投资。

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十年贬值 100 万亿倍相比,美元虽在 50 年间实际购买力下降约 90%,但仍是世界大国法定货币中贬值幅度最小的一类。

b,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导致产生美元荒,并导致产生特里芬两难。

要满足全球对美元的需求,美国必须持续对外提供流动性,表现为经常账户赤字;但赤字过大又会侵蚀市场对美元的信心。

这就是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特里芬难题”:美元需要为全球经济提供流动性,同时又必须保持其币值的稳定。

21 世纪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由 2008 年的 0.9 万亿扩张至 2022 年的 8.9 万亿,美元指数依然坚挺,正是因为全球对“安全资产”——高信用美元债——的需求远高于对通胀的担忧。

三,美国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强化了美元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 2.0

石油美元循环1974 年美沙协定将原油结算与美元绑定,促使各产油国将盈余美元再投资于美国国债与华尔街金融资产,形成闭环。相比 19 世纪以贸易融资为核心的英镑体系,美元通过大宗商品定价权与金融市场开放强化了主导地位。

美国建设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美元清算依托 CHIPS、Fedwire、CLS 等系统实现秒级交收,并与制裁机制、反洗钱法规捆绑。这种“制度化货币权力”在俄乌冲突后表现尤甚:美欧冻结俄央行约 3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凸显美元结算的政治风险,却也反映了美元在法律—技术—金融三位一体的话语权。

四、为什么短期难以撼动美元?

欧元:财政联盟缺位欧元占全球储备约 20%,但欧元区无统一国库债券,成员国债务分散且评级差异大。2022 年欧盟虽发行 8000 亿欧元联合债券,但规模仅占区内 GDP 的 5%,远低于美国国债对 GDP 的 120%。

加密资产:波动率与监管风险比特币市值峰值 1.3 万亿美元,30% 的年化波动率令其更像“数字黄金”。机构投资者对清算最终性、合规可追溯性仍存疑虑。

五、“去美元化”浪潮中的悖论在美制裁威慑下,俄、伊朗、沙特等国加大本币或其他货币结算尝试。

但 2023 年印度推行卢比结算仅覆盖出口额 17%,最终 83% 贸易回流美元。

事实说明,“去美元化”往往伴随“美元荒”——越想摆脱,越显缺乏替代流动性。

六、未来演化路径

多极化 vs 单极韧性国际货币体系演变通常依赖三因素叠加:

技术突破、制度创新、地缘格局重塑。当前 CBDC(央行数字货币)与 BIS“多边桥”项目可视为技术变量,SDR 权重调整代表制度变量,而中美欧日实力消长则属地缘变量。

三者尚未形成临界共振,美元主导权短期依然稳固。

“局部—功能性”去美元化原油领域美元占比 88%,铁矿石、天然气及部分农产品出现欧元定价试点。

大概率演进是“商品—区域—场景”三位一体的局部多币种结算,而非一夜脱钩。

企业对策:货币弹性跨国公司开始以多元资产对冲:黄金、比特币、欧元储备占比在财报中有所上升。

财务主管更关注流动性覆盖率(LCR)与跨境清算可替代性。

七、结论美元能成为全球“系统必需品”,并非单纯的政治霸权或美元本身“永不贬值”,而是其同时满足自由兑换、价值稳定、供给充裕与流通网络四大硬条件;

并在制度、金融市场与技术基础设施层面形成了极强的网络效应。

也正因如此,美国需承担经常账户赤字扩大、部分制造业空心化以及国际政治冲突的额外成本。

短期看,美元体系难有可替代者;中长期则存在向“多极化+数字化”过渡的可能。

面向未来,国家与企业的理性选择应是构建多元化储备与清算渠道,以提高对任何单一货币体系冲击的韧性,而非单纯寄望于某种“一键替代”的神话。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刘苏看世界风云

刘苏看世界风云

全新视野 另类角度 重新解构 颠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