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翼才修好没多久,又有“敌”撞过来了?3名航天员紧急加防
在一个普通的日子,中国干了一件不凡的事情——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再次令全球为之侧目。
这一精确到分秒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与创新,成为让西方国家“看不懂、跟不上、打不过”的又一个例证。没想到,3人乘组刚抵达空间站,就引来一项艰巨任务,紧急“迎战”!
(神舟二十号发射画面,罕见的是,以往航天员出征时都会另一个白色小箱子,这一次却没有)
1、神舟二十号一处细节,让美感到压力
此次神舟二十号的升空,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却让全球航天界纷纷惊呼“看不懂”。那就是航天员们在出征时,不再携带传统印象中必不可少的小白箱子。
原来,以往无论是中、美、俄等国的航天员,都需要携带这个便携式通风设备,为航天服降温和除湿,以避免地面高温引发的各种不适。然而,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们,则是轻装上阵,双手空空。
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在于中国工程师对舱内航天服通风系统的革命性突破。他们将通风系统巧妙地集成到了航天服内部,使得外接设备成为多余。这种设计不仅解放了航天员的双手,也使得他们在任务执行时更加自如、流程更为高效。
可以说,在欧美同行还在实验室阶段研究这项技术时,中国已经率先实现了应用,更重要的是,这类“降维打击”还只是个开始!一时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航天员出舱为空间站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画面,这项任务从神舟十七号乘组就已经开始了)
2、有“敌”撞过来了?航天员紧急加防
事实上,这并非偶然。自从中国加速推进其航天计划以来,便不断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从神舟系列的发射,到如今的航天服设计,中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其在科技创新上的深厚积累与大胆探索。
近日,刚刚抵达空间站的神舟二十号的3名航天员,就迎来一项艰巨任务,紧急加防空间站。
具体怎么回事呢?据环球网报道,陈冬、陈中瑞和王杰开始了他们长达6个月的驻留任务,期间,他们将执行空间科学实验、开展出舱活动、处理货物进出舱,以及安装和回收舱外设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报道还特别强调了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太空碎片的问题如同“天外飞石”,成了每一个国家航天项目都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中国空间站自然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并将风险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空间站核心区域太阳翼暗区曾被撞击,通过“非设计状态”维修,提升了中国太空维修的能力)
3、为空间站加防,为何还没完成?
长年累月下,世界各国航天器的加速发射,已经导致太空垃圾问题日益严重。据估算,目前地球轨道上至少漂浮着3000吨的太空垃圾,而这一数量还在以每年2%到5%的速度增长。
换言之,各种退役卫星、火箭级段以及太空飞行途中遗落的工具,都可能在飞行过程中成为危及航天器的潜在威胁。
就比如国际空间站,其就多次遭遇太空碎片威胁,舱内宇航员不得不躲入载人飞船里,以避免因撞击而受伤。去年,中国空间站也发生过撞击事件,太阳翼出现损伤,航天员出舱进行修补。更早时候,甚至还为了避开美国两颗卫星的撞击,而紧急变轨避险。
正因如此,中国从神舟十七号开始,就已经制定出周密的综合防护策略,包括给空间站安装和升级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确保空间站在面对外部风险时能够从容应对。
在神舟十九号三次出舱加防后,“问天”实验舱外部“铠甲”就已经完成了90%。
(为“天宫”空间站,中国打造了立体化防御体系,增强对太空碎片的防御能力)
4、中国打造立体化防御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时至今日的神舟二十号乘组,依旧在持续这项任务,不仅如此,等空间站升级形成180吨六舱组合体后,航天员还需要继续加防。
当然,在长远规划中,中国除不断加防,还实施了被动防护、主动规避、应急处置三种模式,打造出立体化防御体系。
这一系列措施,显示出中国对空间站长期驻留的信心和能力,同时也折射出其应对太空挑战的战略眼光。
未来,随着太空垃圾问题的不断加剧,其他国家又是否会加快脚步,追随中国在此领域所实施的安全举措?而中国是否会继续保持在航天安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这些疑问无疑为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更多期待和思考。
总之,中国航天的每一次任务都如同一场盛大的科技盛宴,而神舟二十号更是让人们叹为观止,包括此次加装太空碎片防护装置在内,无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空间站运营的新高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