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拟更名“战争部”的战略逻辑与深层意图评析

律营看世界 2周前 (03-24) 阅读数 3 #社会

近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社交平台X上发起一项民意调查,讨论是否将美国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一、提议更名为“战争部”的背景与支持者

3月21日,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在社交平台X上发起一项民意调查,公开讨论是否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

赫格塞思此前是福克斯新闻主持人,缺乏传统军事经验,其提议被批评为“哗众取宠”和“军事文盲行为”。截至3月23日,已有近20万人参与投票,其中54%的参与者支持更名。

作为“政府效率部”负责人,埃隆·马斯克明确支持更名提议,他在转发赫格塞思的投票帖时评论称:“战争更准确”。

马斯克认为“战争”一词更能体现美国军事力量的进攻性本质,而非防御姿态。

二、历史渊源与政治符号的再诠释

美国国防部的前身就叫“战争部”,它成立于1789年,是早期联邦政府三大内阁部门之一,最初负责统筹陆军和海军军事事务,包括装备维护、战略规划及战争动员。

1798年海军部独立后,战争部专管陆军,其核心职能包括:统筹军队部署与作战行动,管理军械生产与后勤保障。

1947年《国家安全法》颁布后,战争部与海军部合并重组为“国防部”,以体现二战后国际秩序重建中“防御性军事姿态”的定位。这标志着美国军事战略从“主动战争”转向“全球防御”框架。

此次更名提议并非单纯的历史复刻,而是试图通过语义重构强化军事行动的主动性。

支持者认为“战争部”更能体现美国军事力量在全球的“进攻性存在”,正如马斯克所称“战争更准确”,这折射出美国保守派试图将军事战略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的意识形态转向。

三、国内政治博弈与战略文化转型

赫格塞思作为特朗普任命的防长,其政策主张与特朗普“重建美军优势”的竞选纲领一脉相承。

更名提议可视为对“美国优先”战略的符号化延伸,旨在通过激进议题转移国内矛盾(如经济衰退、社会撕裂),同时迎合保守派选民对“强军”的期待。

此外,马斯克以“政府效率部”负责人身份支持更名,暗示科技资本与军事扩张的深度绑定,SpaceX作为国防部主要供应商的角色可能进一步强化。

2025财年美国军费预算达89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其中核武器现代化、高超音速武器研发等进攻性项目占据主导。

更名“战争部”可为持续扩大的军事开支提供合法性叙事,将“战争常态化”植入公众认知,从而消解反战舆论对军备扩张的阻力。

四、国际战略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美国《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定义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更名“战争部”可被视为对华“一体化威慑”的组成部分。

通过语义上的攻击性转向,美国试图向盟友和对手传递“备战决心”,尤其在台海、南海等热点地区强化“以战止战”的叙事。

例如,美军近年加速在亚太部署B-21轰炸机、增建舰艇,更名或为此类行动提供理论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战争形态已从传统热战转向网络、太空、认知域等多维对抗。美国国防部2025-2030年战略计划强调“敏捷采办”“多域战”等概念,更名“战争部”或意在突破现有法律框架,为在非传统领域发动“低强度战争”创造政策空间。

此举与美军成立“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中心”等举措形成呼应,试图以技术优势维持霸权。

五、潜在影响与矛盾性分析

“战争部”名称可能进一步损害美国软实力。盟友担忧美国单边主义升级,如德国已明确拒绝参与“对华海上封锁”,东盟亦反对域外国家军事干预南海。更名可能强化“美国=战争策源地”的全球认知,削弱其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

民调中有46%反对者,反映出美国社会对军事冒险的警惕。美国产业链对中国稀土、光伏等领域的依赖形成“经济恐怖平衡”,若冲突爆发,美国自身将承受供应链断裂风险。因此,更名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实际军事行动仍受制于美国国内财政与工业基础。

六、结语:符号战争与战略虚实

美国更名“战争部”的提议,本质是战略焦虑下的符号政治操作。一方面,其试图通过历史话语重构,为军事霸权扩张赋予合法性;另一方面,此举暴露美国在应对多极化挑战时的内在矛盾——既需维持全球威慑,又受限于国内分裂与国际制衡。

未来若更名成真,可能加速“新冷战”阵营化,但美国能否承担由此引发的全球系统性风险,仍需观察其政策连贯性与盟友协调能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律营看世界

律营看世界

律营看世界关注全球法律问题及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