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代遭性侵女子称酒店想用10万私了, 涉事管家至今未被逮捕

老李快讯Time 2周前 (04-30) 阅读数 18 #推荐

"10万块,签保密协议,从此闭嘴。"这是马尔代夫丽思卡尔顿酒店给中国女游客徐女士的"解决方案"。2023年6月,她在奢华的度假酒店遭遇管家性侵,而两年后的今天,施暴者仍未被逮捕,案件石沉大海。当正义被明码标价,当跨国维权沦为踢皮球游戏,徐女士的遭遇撕开了海外旅游安全最痛的伤疤——我们该如何保护身在异国的自己?

【天堂变地狱的72小时】

1. 噩梦始末:信任如何被践踏徐女士回忆,事发当天,酒店管家以"送餐"为由进入其房间,随后实施性侵。她拼命反抗并保留证据,但酒店第一反应竟是质疑她"骗住"。"他们想用‘受害者有罪论’堵我的嘴。"

2. 维权拉锯战:从马尔代夫到中国

大使馆介入无果:离岛前徐女士向中国驻马代使馆求助,但回国后未获任何后续跟进。

检测结果成谜:马代警方承诺的DNA报告至今未公开,涉事管家仅被扣护照,未被限制自由。

酒店的"封口费":万豪集团道歉后提出10万元赔偿,条件包括禁止发声、删除社交媒体内容,遭徐女士断然拒绝。

3. 司法黑洞:谁在纵容犯罪?2024年9月,马代警方称案件已移交检察院,但此后所有询问均如泥牛入海。徐女士的律师多次联系警方,甚至通过国际媒体施压,均未获得回应。"他们就是在等热度过去。"

【跨国性侵案为何维权难?】

1. 法律真空地带马尔代夫法律对性犯罪量刑较轻,且对外籍受害者存在歧视性处理。当地警方常以"证据不足"或"文化差异"为由拖延调查。

2. 酒店业的"危机公关"套路

金钱封口:国际酒店集团惯用高额赔偿+保密协议组合拳,将性侵案转化为"商业纠纷"。

责任转嫁:以"员工个人行为"为由撇清关系,但涉事管家作案时身着制服、利用职务之便,酒店难辞其咎。

3. 受害者困境:社会性二次伤害徐女士坦言,曝光后遭遇网络暴力:"有人问我‘为什么单独住酒店’,甚至说我‘炒作’。"这种舆论环境让更多受害者选择沉默。

【受害者自述:破碎的后半生】

"我现在看到陌生男性递来的饮料会发抖。"徐女士的采访令人揪心:

心理创伤:被迫休学、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连熟人打招呼都会应激躲避。

社会偏见:"有人对我妈说,‘你女儿是不是得了自闭症’。"

未来阴影:"也许我再也找不到能接受这件事的伴侣,但我不后悔站出来。"

【跨国维权指南:每一个游客都该知道】

第一时间取证

保留体液、伤痕照片、监控记录,避免洗澡或更换衣物。

使用手机录音功能记录施暴者言论或酒店交涉过程。

突破酒店封锁

立即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要求提供法律协助名单。

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如Twitter/X)@酒店总部及跨国人权组织,扩大舆论压力。

国内法律武器

依据《刑法》第8条,中国公民在境外遭受性侵可在中国报案,尤其适用于嫌疑人系中国籍或案件涉及中国企业。

对酒店集团提起民事诉讼,追究其安全管理责任。

【沉默不是金,是帮凶】

徐女士的遭遇绝非个例。据国际旅游协会数据,每5名女性游客就有1人遭遇过性骚扰,但报案率不足10%。当我们热衷于分享马代的碧海蓝天时,是否该追问:

为何五星级酒店的安保形同虚设?

为何跨国犯罪成本如此之低?

又有多少"私了"正在阴影中发生?

记住:每一次对不公的追问,都是照亮黑暗的光。转发这篇文章,或许就能让下一个受害者少走十年弯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老李快讯Time

老李快讯Time

关注热点,解读时事,用冷静、专业的视角给你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