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与萧珊:永不熄灭的目光

镜与潭 1周前 (04-30) 阅读数 2 #推荐

1936年的上海,一位女中学生将照片夹在信笺里,寄给了她仰慕已久的作家。

照片上的少女有着"很大、很美、很亮"的眼睛。

这双眼睛后来成为巴金生命中永恒的星光。

当他们在新雅饭店初次相见时,萧珊狡黠的笑容打破了拘谨:

"李先生,您比我想象的年轻多了。"

那时谁都不曾想到,这场始于文学共鸣的相遇,会谱写出中国文坛最动人的爱情诗篇。

巴金与萧珊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书信成为他们最温暖的纽带。

巴金像兄长般引导着这个比他小十三岁的姑娘,而萧珊则以惊人的勇气回应着时代的考验。

当家人为她安排婚约时,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毅然离家投身战地医院。

她在巴金主编的刊物上发表战地见闻,用文字证明着自己对生命与爱情的理解。

1944年5月,历经八年爱情长跑的两人在贵阳一间借来的木板房里完成了最简单的婚礼,没有仪式,只有相视而笑时眼里的星光。

——

解放后的上海,武康路寓所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

巴金伏案工作时,总能感受到身后那道温柔的目光。

萧珊会轻轻放下一杯热茶,用手指梳理丈夫日渐稀疏的头发。

他们共同经历了《家》《春》《秋》的创作历程,也一起面对了时代的狂风暴雨。

在被迫分离的日子里,萧珊用她特有的幽默感写信:

"今天我又把你的衬衫补好了,虽然针脚像蜈蚣爬,但保证能穿到重逢那天。"

巴金、萧珊一家

1972年夏天,萧珊病榻前的那双眼睛比任何时候都明亮。

癌细胞吞噬着她的身体,却无法黯淡她眼中的光彩。

8月13日中午,当巴金被工作缠身暂时离开医院时,萧珊轻轻说了句"找医生",便永远闭上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

后来巴金总在想,妻子最后说的也许是"找李先生"

——她平日对他的昵称。

这个未能见最后一面的遗憾,成为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

萧珊离世后,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巴金卧室的五斗柜上。

每个清晨醒来,老人都要对着骨灰盒说声"早上好";

夜深人静时,他会对着月光下的瓷罐喃喃低语。

在《怀念萧珊》的文章里,巴金写道: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

亲友们劝他放下,他却说死亡只是萧珊生命的最后驿站,而非终点。

2005年深秋,101岁的巴金在病床上反复叮嘱女儿:

"把我和妈妈的骨灰混在一起。"

老人最后的目光依然清澈,仿佛又看见那个寄来照片的少女。

遵照遗嘱,他们的骨灰被一同撒入长江口的海面——

那里是东海与黄海交汇处,就像两颗历经沧桑却始终相随的灵魂。

晚年的巴金

如今在武康路故居,参观者仍能看到书桌上并排放置的两副老花镜,玻璃镜片反射着窗外的阳光,恍若那双永远年轻的眼睛。

巴金曾写道:

"我们不唱离别的歌,也不唱悲伤的歌。我们只相信,在星光照耀下,我们又会在一起。"

这段持续了三十六年的爱情,最终以最中国式的方式实现了团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镜与潭

镜与潭

分享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知识,畅谈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