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与其陷入名利的蛛网,不如做一只逍遥的蝴蝶,普遍的人性弱点皆在于此

禅道国学 1周前 (05-02) 阅读数 26 #推荐

《增广贤文》中说:“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

如果机关算尽,反会误了卿卿性命。

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可用尽,得为子孙后代积福。

庄子深知,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名利所缚,终难以长久安稳。

世人皆爱竞逐私利的蛛网

在宋国,孔子的才华和思想得到了宋国大夫子圉的赏识,子圉将他引荐给了宋国太宰。太宰好奇地问:“您是圣人吗?” 孔子谦逊地回答:“圣人我不敢当,我只是个博学多识的人。”

太宰又接连询问五帝、三皇是否为圣人,孔子回答,五帝善于任用讲仁义的人,而三皇善于任用依靠时势的人,他们是不是圣人我不知道。

太宰再次请教,孔子谈及西方有个圣人,其德浩荡,百姓无法称颂美名,他怀疑那便是真正的圣人。

这次会面结束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太宰惊叹于孔子的卓越,甚至表示要推荐他去见国君。

然而,子圉的一句话却改变了这一切,他说:“国君见到孔子后,也会把您看成跳蚤那么渺小。”

太宰听闻,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推荐孔子。

这就是普遍的人性弱点:决定人取舍的往往是对私利的算计。

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着同样的戏码:商鞅变法时的旧贵族,庆历新政中的守旧派,乃至现代办公室里的权力倾轧,都在印证着庄子"山木自寇"的洞见——人性深处的幽暗,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古老。

正如庄子所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当黄金的天平开始倾斜,道德的砝码往往最先跌落。

明代海瑞在《治安疏》中痛陈:"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磬,十余年来极矣。"这份泣血奏章最终换来的,是满朝既得利益者的群起攻讦。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高喊"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人,往往最先打破自己设定的规则。

两千三百年后,我们依然困在宋国太宰的棋局里,在私利的经纬线上反复丈量得失,却忘了抬头看看云卷云舒的天际线。

草木从不争高下,却自成天地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听闻庄子前来,竟轻信他人谣言,以为庄子是来取代自己相位的,于是在国都中大肆搜捕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得知后,主动去见惠子,并给他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鶵 ,你可知道?它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这时,一只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怒喝,生怕被抢走腐鼠。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惠子相梁的寓言像面照妖镜,照见所有既得利益者的惶恐。

当庄子以鹓鶵自喻,说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时,相位之争顿时化作云烟。

这让人想起寒山与拾得的对话:"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如何处之?""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不要理他。"

真正的智者,从不在别人搭建的舞台上起舞。

佛经记载,金碧峰禅师入定前总要把玩心爱的玉钵。某日小鬼来索命,禅师瞬间遁入虚空中的玉钵。韦陀菩萨当头棒喝:"既要了生死,何苦恋瓦砾?"禅师闻言大笑,摔碎玉钵证得涅槃。

当我们不再被外物牵系,蛛网自然化作云梯。

敦煌壁画里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供养人像总是画得比佛陀小很多。但正是这种"自甘渺小"的姿态,让他们的虔诚穿越千年时光。

就像莫高窟第61窟的曹氏家族供养像,那些锦衣华服的权贵将自己缩成佛陀脚下的微尘,却在历史的尘埃中获得了永生。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真正的永恒从不需金碧辉煌的注解。

在人人低头捡拾六便士的夜晚,记得抬头看看属于你的星辰大海——那里有濮水的涟漪,有蝴蝶的倒影,有不被称量的自由,正随着春风的呼吸轻轻荡漾。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愿你我皆能破开私利的茧房,在天地大樗的荫蔽下,活成最逍遥的模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禅道国学

禅道国学

读经典,养能量,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