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北大学霸卢刚赴美读博,因论文未获奖枪杀5人,后含笑自尽
一直生活在赞美之中的人,容不得一丝失败,心智也会脆弱!
1991年11月的美国爱荷华州,发生一起悲惨的枪击案,最终造成5死、2重伤。

一时之间,全校师生陷入极度的恐慌,生怕危险降临到自己身上。
而始作俑者居然是一位北大赴美留学生,名字叫做卢刚,最后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01
卢刚出生在首都北京,父亲是诊所医生,妈妈是一个工人。
家庭条件说不上宽裕,但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年代,也算是小有家资。
是家里的“独子”,又是最小的孩子,父母又有赚钱能力,自然被捧在手里、疼在心里。
他也很对得起父母的付出,从小学习就不错,门门功课都是高分,数学、物理更是极具天赋。
是同学学习的榜样,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邻居嘴里“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心里的骄傲。
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是如此,过去比今天还要残酷。

卢刚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超常发挥能搏一搏状元,正常发挥清华、北大也稳当。
最终没有辜负老师、父母和学校的期待,成功考上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1985年,李政道主持了一个中美物理学生交流计划,卢刚在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好,表现十分不错。
最终,以交换学生的身份赴美留学,学校是著名的爱荷华大学。
看着儿子如此有出息,出国镀金一番未来的选择更多,身为父母的自然很高兴并全力支持,这一走就是足足6年。
刚来到爱荷华大学,卢刚的成绩很不错,白天在图书馆学习,晚上有空就去实验室搞研究。
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努力,第一年就取得不错的成绩,深得导师戈尔兹教授的更加器重。

被当众表扬是常有的事,还获得更多研究的机会,比如物理系助教的工作,每年有12000美元的收入。
可以说几年后只要稳稳当当毕业,回到国内进入一个不错的单位,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
但,事情并没有这样发展。
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所有的事情都要依靠自己,父母只能提供些许经济帮助,这就很考验一个人的情商、交际能力。
卢刚学习好不假,在老师、父母眼里都是好学生,但好学生就一定受欢迎吗?
自然不是,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不代表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从小顺风顺水,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父母呵护、老师开小灶、邻里夸赞。
一个人太过顺风顺水、不经历失败挫折,也不是什么好事,性格容易出现缺陷。
同学对卢刚的评价与老师完全不同,平时对人爱搭不理,为人处世十分傲慢。

如何来说呢?这样的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要优秀。
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心中会很不服气,遇到超出自己认知的事情,会觉得自己得到不公平的对待。
不能说卢刚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也八九不离十,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性格上的短板就越明显。
02
1990年4月发生一件事情,卢刚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口试环节出现一些问题。
论文答辩过后,导师都会根据论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给出合理的答案,这就是口试。
结果,他没能回答出导师提出的问题,答辩成绩未通过,2500美元的奖金也打了水漂。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完善后再答辩即可。

卢刚却不这样认为,认为自己遭到羞辱,遭到老师的针对,写给家人的信中处处透露着抱怨。
除此之外,他还向爱荷华大学相关部门投诉,说物理系主任尼克森暗箱操作,自己遭盗了不公平的对外。
答辩导师一共有四人,系主任尼克森就是其中之一,知名物理学教授。
其余三人是物理系导师戈尔兹、导师助理史密斯、以及另外一名教授,记住这四个人,下文会还会提到。
投诉信中提到一个人,此人名叫山林华,他又为何会受卢刚的针对呢?
山林华也是来自我国的留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得以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物理方面有着很高的天赋。
家庭背景与卢刚差距很大,出身乡下农村,父母收入不高,用现在话说就是“贫困生”,全靠个人努力脱颖而出。

来到爱荷华大学,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比以往更加努力,深受导师的喜爱,而他的导师就是戈尔兹教授。
人比人气人,货币货得扔,卢刚很优秀,山林华更优秀。
前者几年取得的成就,后者短短两年就达到了,深受戈尔兹教授的青睐。
好胜心、嫉妒心,让卢刚总想证明自己比山林华更优秀,结果每次都被后者无情打脸。
学习的同时,山林华也没忘与同学和睦相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走到哪里都是三五成群、人缘极好。
闲暇之余组织一个小型交流会,认识了不少好朋友。
反观卢刚,平时都是独来独往,几乎不怎么与同学结出,性格孤僻、朋友很少。
简而言之一句话,山林华没来之前,卢刚一直是导师眼里最突出的学生。
山林华来了之后,不仅抢走了老师的目光,还抢走了同学们的友谊。

这就好比三国里的诸葛亮与周瑜,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
卢刚答辩遭遇滑铁卢时,师弟山林华的论文却获得导师的认可,通过博士学位审核以及学校的奖学金。
他向校方投诉,也有这样一方面原因,认为导师故意为难自己而偏向山林华。
学校经过调查,认为卢刚的投诉毫无根据,导师的结果没有问题,最终驳回他的诉求。
论文没有通过,毕业就要延迟一年,卢刚内心的怨恨越来越重,悲剧在这种气氛下慢慢酝酿。
03
此后一年的时间里,他几乎都在宿舍里度过,几乎不怎么与外界交流,性格变得更加孤僻。
一年的时间缓缓而过,卢刚的论文终于通过审核,拿到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各地找工作。
他的要求很高,想找一个物理研究方面的工作,只可惜屡屡碰壁。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相对适合的,却因不懂怎么与人相处工作不畅,在郁闷中选择辞职。
没有工作自然没有收入来源,长期居住在一个破旧的公寓中,靠着打零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卢刚,曾经的天之骄子,父母眼里的骄傲,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前有学业不顺,后有事业不顺,现在生活上也不顺。
一生顺利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内心逐渐被阴霾、愤怒所笼罩。
1991年初,卢刚曾给自己的姐姐写过信,信中是这样说的:
我咽不下这口气,我这一辈子刚直不阿……至少我找了几个垫背的人给我陪葬。
很显然这个时候他就有了报复的冲动,只是一只没有实施,亦或者说时机没有成熟。
姐姐还以为弟弟说的是气话,并没有怎么在意,也没有去安慰一二,却不知弟弟已经做好的规划。
接下来几个月,卢刚一直在努力练枪,最终拿到持枪许可证,还花钱买了一把手枪。
他练枪、拿到许可证、买枪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报仇。

11月1日,卢刚把自己所有的物品和钱打包起来,邮寄回国内,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大约在下午3年,卢刚出现在爱荷华大学的校园里,一进门就直奔物理系大楼3楼的教室。
当时,该教室正在进行一场学术会议,参与人员包括博士生导师戈尔兹教授、留学生山林华、副教授史密斯......
进入教室后,卢刚直接掏出一把手枪,对着戈尔兹教授就是一枪,似乎还不解恨,又对着他的脑袋来了一枪。
紧接着枪口转移到史密斯的身上,砰的一声又是一枪,胸部直接被贯穿当场死亡。
第三枪打在山林华的头部,要害受创又怎能活下来,鲜血还溅到旁边同学的身上。
系主任尼克森听到叫喊声,急忙向现场赶去,刚一开门迎面就是一枪。

杀戮到此时并没有停止,卢刚继续寻找目标,第五个目标就是副校长克莱利教授,刚见面就直接爆头。
12分钟,5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还有几个被殃及的人,受了重伤但不危机性命。
学校的学生、老师吓得都不敢说话,还是秘书西欧森跑到安全的地方报的警,很快警察赶到现场。
听着越来越近的警笛声,卢刚似乎知道自己犯下的罪不可饶恕,缓缓举起枪瞄准太阳穴,砰的一声应声倒地......
爱荷华大学枪击案,一度登上美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不少高官都被惊动,可见影响力之大。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商很重要、学业很重要,但人品更重要。
“德智体美劳”,德为何会排在智的前面?不是没有原因的。
只是可惜了山林华博士,出生贫苦,好不容易靠自己的努力闯荡一番事业,却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让人唏嘘!

文章没有刻意针对谁,也没有任何不良的导向性,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把自己的不足归结为别人对他的不公,把责任算在别人身上,自己没做好反而恼羞成怒,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这种人一定要远离。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性格与德行的发展,性格缺失、品行有亏,孩子很可能会走向歧途。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