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视察重庆,看到一剃头匠,激动大喊:司令,你怎么在这?
1951年秋,重庆街头熙熙攘攘,人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开国上将李聚奎身着朴素军装,如普通百姓般在街头闲逛。身边虽有警卫员随行,却未摆任何特别排场。
李聚奎漫步街头,与居民交谈,关切询问生活状况。忽闻一声吆喝:“剃头啦!”
这声音颇为熟悉,李聚奎驻足,朝声音来源望去。巷口处,一位剃头匠正坐着。
剃头匠头发斑白,满脸皱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他正热情地迎接顾客,招呼声温暖而亲切。
李聚奎细察之下,顿时愣住。他忙揉眼睛,难以置信所见。
他疾步至剃头匠前,高声问:“司令,您怎会在此?”
【剃头匠的真实身份】
剃头匠身份何许人?开国上将李聚奎缘何激动,尊称其为“司令”?
剃头匠猛然抬头,望见来人,面露惊讶。他以为隐姓埋名多年已无人识,未料多年后,竟在此偶遇熟人。
这个剃头匠实为李聚奎的老战友,曾任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司令的段海州。
段海州生于河北安平富裕商贾世家,尽管时局不稳,家境仍颇为富足。他自小便接受教育,心怀远大志向。
东北沦陷,段海州欲弃笔从戎抗日,家人反对他考黄埔军校。无奈,他选择进入附近的十三路军干部学校。
然而世事难料,段海州就读学校因校长石友三得罪势力而屡遭打压,终致关闭。段海州无奈返家,但其内心抗日之火从未熄灭。
【段海州的抗日义勇团】
回家后,段海州不愿平庸,决定组建抗日武装。他耗尽家财购置武器弹药,召集志同道合青年,创立了“抗日义勇团”。
段海州率义勇团于河北各地宣传抗日,号召民众参军。其英勇行为迅速获百姓信赖,段家军声名鹊起,成河北抗日关键力量。
段海州率领段家军收复武强、献县等地,队伍壮大至6000余人,成为知名抗日力量。此时,段海州与八路军建立了深厚联系。
他深知仅凭个人难以应对大规模战斗,需借助更强力量。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带领段家军归顺八路军。
中央改编段家军为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段海州任司令员,李聚奎任政委。他们紧密合作,队伍迅速壮大至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日的重要力量。
【命运的转折】
然而,命运波折。1938年,段海州因健康问题返乡休养。养病之际,石友三之弟石友信前来,意图结纳他。
段海州为抗日英雄,出身民间,政治经验匮乏。他轻信石友信之言,遂加入石友三的队伍。
1940年,段海州命运转折,因石友三叛变投敌成汉奸,他愤而转投国民党将领孙良诚。但孙良诚实为伪装抗日者,最终亦投日,令段海州再度失望。
段海州因两次选择失误深感羞愧,明白自己已难以面对昔日战友及党组织。
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将领多起义投共,段海州未从。他隐姓埋名赴重庆,成为剃头匠,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选择了迥异之路。
【战友情深】
面对段海州,李聚奎激动又复杂,他乃昔日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上前紧握段手,哽咽道:“司令,怎会在此?这些年,你如何过得如此艰辛?”
段海州微笑中带沧桑无奈,叹道:“老李,我愧对党、人民及牺牲的弟兄。两次抉择皆错,我已无颜以对。”
闻此,李聚奎心酸。他拍段海州肩,坚定道:“司令,你抗日之功,党和人民铭记。你身不由己,无人怪你。我此行不仅探望,更告你组织未忘你。”
段海州眼中闪过感动,却摇头拒绝道:“我仅是剃头匠,何谈功劳。”
李聚奎闻言沉默片刻,缓声道:“战火中走来的我们深知路难行,勿忘初心。你为抗日贡献良多,我坚信党和国会理解你,宽恕你的过失。”
【生活的重新起点】
李聚奎的话语给了段海州一丝慰藉。街头长谈中,他们回顾往昔战斗,谈及现状。李聚奎未因段海州过往责备,反鼓励其振作,续为国家效力。
数日后,李聚奎遣人送来生活物资,助段海州渡过难关。同时,他亲自向相关部门陈述段海州状况,成功为其申请到政府补助。
李聚奎的援手使段海州生活渐入佳境,老战友间的深情厚谊助力段海州重燃人生希望,明确了前行方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