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肖战合作的男演员官宣退圈,网友:等不到他的宁峨眉了

朱岚昕 6天前 阅读数 124 #推荐
跟肖战合作的男演员官宣退圈,网友:等不到他的宁峨眉了当戴沐白脱下古装:一个演员的出走与娱乐圈的困局被颜值绑架的娱乐圈生存法则

2023年初秋的某天清晨,演员高泰宇在社交平台上传了最后一张剧组杀青照。照片里,他正蹲在横店某个古风客栈的台阶上,手里还攥着《雪中悍刀行》里宁峨眉的青铜面具。这个画面后来被粉丝称为"最后的江湖背影",谁也没想到,这位在古装剧里留下多个经典形象的演员,会突然宣布告别荧幕。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高泰宇的退圈显得格外耐人寻味。据《2023年中国文娱产业白皮书》显示,古装剧市场正以每年15%的增速扩张,但对演员的外形要求却愈发畸形——某视频平台选角导演透露,现在剧组选角的硬性标准里,"头身比必须达到1:8"、"下颌线能切割纸张"等指标赫然在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泰宇在采访中会说:"每天要花3小时做造型维护,比背台词的时间还长。"

当我们回看他在《斗罗大陆》中的表演,那些被观众称赞"眼神里都是戏"的片段,实际上是戴着三层假发套、贴着五片头套胶布完成的。有次拍摄间隙,他指着卸妆后发红的皮肤对助理苦笑:"这层'古装皮肤'可比角色塑造难伺候多了。"这种行业现状,让人想起作家双雪涛的比喻:"演员成了会说话的衣架,影视剧成了移动的服装秀场。"

从流量泡沫到价值沉淀的行业觉醒

高泰宇的服装品牌"沐白记"开业当天,直播间涌入了23万观众。这个数字比他任何一部剧的播出数据都亮眼,更值得玩味的是,评论区高频出现的不是明星光环带来的"哥哥好帅",而是"面料看起来好舒服"、"版型设计好用心"这样的产品讨论。这或许印证了他在退圈声明里写的那句:"我想做点能摸得着的东西。"

这种转型并非个例。根据天眼查数据,2020-2023年间,有127位艺人注册了个人品牌,其中61%集中在服装、餐饮领域。林更新的"理发店副业"每月流水超百万,陈瑶的火锅店成了重庆新晋网红打卡点。这些案例正在重塑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当流量红利逐渐退潮,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反而是那些看得见、用得着的实体价值。

在杭州某创意园区,高泰宇的工作室里挂着他设计的首款汉元素外套。这款以《斗罗大陆》戏服为灵感的作品,保留了古装的飘逸感,却用现代剪裁解决了传统戏服"中看不中用"的痛点。有粉丝买后留言:"终于不用为了情怀忍受戏服扎脖子的痛苦了。"这种用户反馈,或许比任何剧评都让他感到真实。

演员转型背后的社会情绪共振

某次行业论坛上,投资人李笑来提出个有趣观点:"现在年轻人追的不是星,是生活样本。"高泰宇的转型故事恰好印证了这点——在小红书"三十岁重启人生"的话题下,他的创业日记获得27万点赞,评论区挤满了"被裁员后开咖啡店"、"逃离大厂做手作"的素人故事。这种集体叙事,构成了后疫情时代特有的生存美学。

心理学教授张春在《悬浮的一代》中指出,Z世代正在经历从"观赏他人生活"到"建构自我叙事"的认知转向。高泰宇抖音账号的粉丝画像显示,25-35岁女性占比68%,她们更关注"西餐厅装修进度"而非"新剧路透"。有粉丝在超话写道:"看他认真选布料的样子,比古装剧里谈恋爱真实多了。"

这种价值转向甚至影响了内容消费市场。云合数据表明,2023年Q3纪录片播放量同比上涨41%,其中《这届职人》《小店观察》等纪实类内容最受追捧。当观众厌倦了滤镜下的完美人设,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创业故事反而成了新的精神抚慰剂。

结语:出走者的启示录

站在横店影视城的民国街景区,能看到高泰宇参演过的七部剧的海报仍在风中招展。但百米之外的创业园区里,他正和版师讨论着新季度的汉服改良方案。这个空间转换的场景,恰似整个文娱产业的隐喻:当造星机器还在批量生产着精致的"古偶脸",已经有人走出片场,在现实世界搭建新的叙事场域。

或许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出走者",他们用转身的姿态提醒着我们:在颜值经济的狂潮里,永远有人选择做"不漂亮但正确"的事。就像高泰宇工作室墙上挂着的那句话——"戏服终会褪色,但裁衣的尺子不会说谎。"下次当你打开视频网站,看着满屏的"建模脸"时,不妨想想:我们真正想留在记忆里的,究竟是完美无缺的皮囊,还是那些带着生活褶皱的真实故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朱岚昕

朱岚昕

朱岚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