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谈完后,特朗普有点着急了,最新发帖称:中国也想和美会谈

郭嘉聊健康 1天前 阅读数 705 #健康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在刚谈完美日贸易问题之后,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声称中国也想与美国进行会谈。

这个“喊话”来得突然,让人不禁疑惑:从2025年4月17日的发文内容看,特朗普不仅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货币政策表达了强烈不满,更借机宣布与日本谈判“取得巨大进展”,结果转过头又说中方“想谈”。

与此同时,中方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力度从34%一举提高到125%,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与出口管制,丝毫没有松手的迹象。

特朗普卯足了劲儿,是否真能撬动中国的谈判意愿?还是他正面临国内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双重焦虑?

一、特朗普的“多边谈判顺序策略”

在2025年4月17日的时间节点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先后与日本、墨西哥展开贸易或政治谈判,看似“马不停蹄”,却也暴露了他惯常采用的“多边施压”套路。

一方面他渲染出“多国与美国密集谈判”的盛景;另一方面他不断通过社交媒体放话,以塑造更有利于自己的国内舆论氛围,刺激选民对“美国优先”的认同感。

回看美日谈判,特朗普所言的“巨大进展”实际上更像是一种“虚张声势”。

尽管他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宣传与日本“取得共识”,但多家外媒指出这种“更多会面和磋商”的协议并未产生实质性减免措施。

特别是日本对于美国加征汽车、半导体关税的强硬抵制,一直没有松口。

首相石破茂对此更是态度鲜明:“不能轻易让步,否则日本的制造业将陷入困境。”

这说明日本并不打算满足美国的全面关税豁免需求,只是面上答应保持对话。

特朗普却非常需要一个“成功谈判”的故事在美国国内广而告之。

因为中西部铁锈地带的选民一直关心制造业回流,在前几年的竞选中,这些地区的选民给了特朗普不少支持。

现在如果他腾不出更多实际好处证明自己的施政成效,那么他在后续的选举周期里将很难稳住中西部的“铁杆”票仓。

因此美日谈判走到这一步,特朗普强调盟友“陆续加入美国的队伍”,无非是在对中方释放一个信号:你看,日本也排队谈了,你难道还要继续对抗下去吗?

再看美墨关系,过去在2020年,特朗普以关税威胁墨西哥“管好边境移民问题”,确实一度让墨西哥让步,并宣称达成了所谓“富有成效”的协议。

实际上这种“极限施压”更多是一个选举工具。

他利用对墨西哥发难,转移美国国内对移民政策的不满情绪,同时昭示着自己“说到做到”、“绝不软弱”的形象。

如今在2025年的这场谈判中,虽然他仍打着“保护美国工人”“减少非法移民”等旗号,但谈判内容和成果依旧不够透明。

墨西哥也不想再当美国政治戏码里的牺牲品,因此双方的“成果”依然存疑。

但对于特朗普而言,只要能塑造一个“墨西哥正在配合我”的氛围,就算没有真正落地的措施,也足以在美国国内鼓舞其支持者。

在意大利方面,特朗普尤其想借助意大利现任右翼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更趋强硬的倾向,试图把欧盟整体拉向“对华设壁垒”这条轨道上来。

可惜的是,德国和法国对此都比较谨慎,他们更愿意在经贸和科技上与中国保持一定合作,一时之间并没有紧跟美国对华“极限脱钩”。

而意大利政府虽然表态强硬,但欧盟一体化程度之高,决定了并非某个单个国家就能替代整个欧盟做决策。

换句话说,特朗普祭出的“多国排队”等说法更偏向舆论造势,实际能从盟友那儿获得多少支持,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中方火力升级

此前中方对美方商品加征的关税已经从34%一路飙升到125%,而美方也毫不示弱地把报复性关税拉到145%,部分商品关税将达到245%。

这种互相加码的态势,说明双方的博弈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关税的简单叠加,给航空、半导体、农产品等行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既让一些美企叫苦不迭,也让中国国内的一些对美出口企业深感压力。

然而中国官方消息明示,“不愿打,但也不怕打,若有人要打,那么就奉陪到底。”

正是这份态度佐证了中方的反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应对。

除了关税,中方还动用了另一个杀手锏:实体清单。

像美国的一些高科技公司被列入中国的出口管制名单,如光子公司、因美纳公司等;还有一些则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其在华商业活动。

这里面最具象征意义的目标往往是芯片领域的美企。

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从TikTok到半导体,再到高端制造,都对中国企业实施了种种限制和打压。

现实告诉中方:“如果对方要真的打科技战,那我们也不会被动承受,我们有自己的底牌。”

此外对生物技术、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制裁,进一步表明中方在“关键技术”上进行了“精准反制”。

这叫“硬碰硬”,也是对所谓“美国技术围堵”最直接的回击。

面对这种交锋,中方还通过法律和舆论两大渠道发起反击。

在法律层面,中方将美国的“对等关税”合法性诉诸世贸组织(WTO),试图让美国在国际规则面前无法轻易绕过程序。

同时外交部多次就美日谈判中出现的涉华不实指责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和美方“不得将中国当作兜底责任方”。

另外中方还发布了《芬太尼管控白皮书》,对美方就药品泛滥问题“甩锅”中国的指责进行反驳,用事实证据回击“污名化”。

从经济学者到网民,对“美国极限施压”抱有相当的警惕和不满情绪,形成了广泛共识:“谈,可以;打,也不怕。”在这股合力之下,美国若要轻易让中国“服软”,几乎不可能。

三、特朗普的选举倒计时

大家都明白,美国政治少不了大选周期的牵引。

2026年11月,美国将举行中期选举,特朗普需要巩固自己的选举资本。

当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肯轻易降息,让特朗普相当恼火。

他在2025年4月17日的社交媒体中就毫不客气地批评鲍威尔“总是又迟又错”,认为美联储应当学欧洲央行,果断进行货币宽松,好刺激经济复苏。

通胀率高企、制造业回流的阻力尚存,都在消耗普通民众的耐心。

共和党选民虽然喜欢“对华强硬”的姿态,但他们更想看到实质性的成果——也就是减少进口、制造业回归、工作岗位增加。

这就给特朗普带来了一个两难,若与中国作全面对抗,加征关税会推高美国产业链成本;可若与中国谈判,则可能被部分强硬派认为“示弱”。

目前的舆论数据显示,62%的共和党选民仍希望政府对华采取更强硬立场,但只有38%的人认可现行政策是真有效。

换言之,特朗普必须给选民“一个说法”,既不能让美国经济继续透支,也不能显得自己在国际事务上一无所获。

这就是他在跟日本、墨西哥“率先达成谈判”后,急于“催促”中国的紧迫动力之一。

“制造外部紧张来转移国内矛盾”在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从尼克松到里根,都是这么干。

特朗普也懂这一套逻辑:挑起冲突,然后再表示“美国赢了”。

但问题在于,中国并非小国,不会简单退让。

一旦中方也维持强硬之势,那么特朗普就可以在国内宣称“中国不配合,是他们的责任”。

若中方谈判,他也能宣称“这是美国优先胜利的结果”。

不论哪种走向,对特朗普来说都是可以“先喊话,后收割”,重要的是要在媒体上做够文章,把国内矛头暂时移向外部。

结语

观察特朗普的“喊话外交”,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大国博弈的复杂与反复。

当他说“中国想谈”时,中方却用实际行动来显示自己的反制与底线。

当他把多边谈判的故事宣传得热火朝天,世界各国却在冷静地衡量利弊。

大国之间,走得快不一定走得远,毕竟双方都盘踞在全球产业链的前端,彼此离不开,也各有算计。

大国竞争不像百米竞速,更像攀登高峰,拼的是耐力与定力。

面对特朗普此轮催促,你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反制,还是主动谈判?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郭嘉聊健康

郭嘉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