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秦国独强,六国缘何渐弱?

古今史话匣子 3天前 阅读数 10 #推荐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势瞬息万变。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秦国从一个起初并不起眼的诸侯国,逐渐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而其余六国却走向了衰落。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

秦国能脱颖而出,离不开其地理上的优势。秦国地处西陲,东有黄河天堑,西有崤山、函谷关这样的险要地势,南北也有山脉阻隔。这就相当于给秦国打造了一个天然的坚固堡垒,易守难攻。别的国家想攻打秦国,得费好大一番周折,而秦国却能在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安心地发展自身实力,不断积蓄力量,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国历代君主的持续努力,也是其强大的关键。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确立了王天下的宏伟目标。此后,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一直到秦始皇,六代君主都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努力维持国家的发展。哪怕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也没废除变法举措,这股子坚持可不是一般国家能做到的。正是因为历代君主的接力奋斗,秦国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再看看秦国的人才政策,那可真是求贤若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为秦国招揽了不少有识之士。而且秦国还专门设置了客卿这一职务,给予外来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像商鞅、范雎、张仪、李斯等,这些原本在其他国家不得志的人才,来到秦国后都得到了重用,他们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助力秦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反观其他六国,就拿魏国来说吧。魏国其实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进行变法的国家,李悝变法也确实让魏国风光了一阵子,成为了战国初期的强国。可问题在于,魏国的变法并不彻底。比如说以法治国这一块,在秦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魏国,却是刑不上士大夫,旧贵族的特权没有被彻底打破。而且魏国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魏文侯之后,魏武侯、魏惠王的能力明显下滑,把魏国积攒的家底都给败光了。更让人惋惜的是,魏国人才济济,可君主却不懂得用人,张仪、范雎、公孙衍、尉缭这些顶尖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只能跑到秦国为其效力,这不是白白把自己的优势拱手让人嘛。

韩国的情况也不太乐观。韩国处于天下之中,四周被其他诸侯国包围,发展空间被严重限制,根本没有向外拓展的机会。韩国历史上也没出几个有作为的明君,唯一有点存在感的就是韩哀侯灭郑国和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主张以术治国,他的变法只是简单地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改革军事、鼓励耕种,没有从根本制度上进行变革,治标不治本,所以韩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都是实力较弱的存在。

赵国在军事上倒是有过辉煌,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让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能打的诸侯国之一。但赵国也有自己的致命弱点,政治上非常薄弱。比如说长平之战,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贸然换掉廉颇,启用赵括,结果导致 45 万赵军被杀,赵国的国力遭受了重创。后来在秦灭六国之战中,赵王又中了离间计,杀掉了李牧,使得赵国无人能抵御秦军,最终被秦国轻松灭亡。

齐国原本是东方大国,在田氏代齐后也曾短暂强盛过。可齐闵王在位时,犯了个大错,他盲目吞并宋国,却没有在政治上与其他诸侯进行协商,结果引发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齐国几乎亡国。虽说后来依靠田单复国,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从此一蹶不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日益强大,最终走向灭亡。

楚国地盘大,实力原本也很强,可国内旧贵族势力太过强大,这些贵族为了自身利益,与国家争权夺利,严重阻碍了楚国的发展。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就因为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惨遭杀害,变法也随之失败。楚国还两次被敌国攻破首都,一次是大意,另一次就是内部矛盾重重导致的。就这样,楚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相对较弱,西边有赵国,南边有齐国,在与这两国的军事斗争中,燕国常常处于劣势,占不到什么便宜。秦国灭掉赵国后,燕国失去了屏障,面对秦国的大军,根本无力抵抗,灭国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与六国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秦国凭借地理优势、君主的坚持、对人才的重视,一路高歌猛进;而六国则由于变法不彻底、国君无能、人才流失、战略失误等原因,逐渐走向了衰败。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好啦,今天关于战国七雄中秦国崛起与六国衰落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各位看官要是觉得有意思,别忘了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祝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生活顺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古今史话匣子

古今史话匣子

打开史话匣子,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如潮水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