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后要是干不动了,以后谁来种地啊?
谁来种地?
前几天跟老爸视频,他刚从地里回来,黑黢黢的脸上全是汗。
我问他:“爸,今年收成咋样?
” 他叹口气:“唉,一年不如一年喽!
现在种地的都是我们这些老骨头,年轻人谁还愿意回来?
”
老爸的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不是他第一次抱怨了,可每次听都觉得沉甸甸的。
现在农村种地的,确实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
60、70后这批人,年轻时吃过苦,知道土地的珍贵。
可他们也在一天天老去,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干不动了,谁来接班?
这个问题,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慌。
年轻人,你在哪?
为啥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我妈就经常念叨,说当年“上山下乡”给他们那一代人留下了阴影,觉得农村就是苦地方。
好不容易通过读书跳出了“农门”,谁还愿意再回去?
而且,现在城市里机会多,挣钱也比种地轻松。
谁不想过好日子?
我家隔壁的王哥,之前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十几万。
回来种地呢?
一年到头刨去成本,能剩个三五万就不错了。
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要是遇上个旱涝,那就更别提了。
更重要的是,农村的生活太单调了。
没有电影院,没有KTV,没有商场,甚至连个像样的咖啡馆都没有。
对于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回到农村,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被父母逼着回老家考了个公务员。
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
他跟我抱怨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困在一个笼子里,每天都看不到希望。
”没过两年,他就辞职回城里了。
粮食,谁来守护?
年轻人不愿回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村劳动力短缺,粮食生产受到威胁。
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如果地没人种了,我们吃什么?
靠进口吗?
想想都觉得可怕。
一旦粮食被别人卡住脖子,那我们就彻底失去了主动权。
到时候,别说发展经济,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了。
这话没错,机械化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
有些精细的农活,比如育苗、除草、施肥,还是需要人工来完成。
而且,机械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我家邻居老张,去年咬咬牙买了一台收割机,结果因为操作不熟练,把地里的庄稼给糟蹋了不少。
农村,还有希望吗?
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提高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困境,但还远远不够。
要真正吸引年轻人回乡,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现状。
要提高农业的收益。
让农民种地也能挣到钱,让他们看到希望。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让农村不再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
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的价值,了解农业的意义。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更多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最近网上有个视频,一个外卖小哥回家看望父母,因为不愿种地和母亲吵了起来。
他说:“你种地你自己去种呀!
我没时间种地!
”
这段视频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人指责这个小哥不孝顺,有人理解他的选择。
我觉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这件事。
这个小哥的选择,反映了当下农村的困境。
他不是不爱家乡,而是对农村的未来感到迷茫。
他看不到希望,所以选择了逃离。
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不是靠道德绑架,而是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农村的希望。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回到家乡,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0、70后这批人,是共和国的脊梁。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了十几亿人。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贡献,更不能让他们在晚年感到孤独和无助。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关心农村,关注农业,支持农民。
哪怕只是在朋友圈转发一篇关于农村的文章,或者在网上购买一些农产品,都是一种支持。
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到那时,田野里不再只有老人的身影,而是充满着年轻人的活力和希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