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中主李璟本将首都迁到了南昌,为何李煜即位后又迁回了金陵?
南唐后主李煜在历史上是充满了争议的皇帝,一方面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受到后世广泛的赞誉,另一方面他治理南唐的结果却也成为其被诟病的地方。作为亡国之君,李煜被与陈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佶并列,被认为是典型性的善于诗文而不擅长治国的皇帝。李煜在治理南唐过程中做过很多决定,大部分都遭到了后世的批判。比如关于南唐首都迁都的问题,就引起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讨论。李煜即位之前,他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璟已经把首都迁到了南昌,可李煜即位后又迁回金陵,为南唐防御北方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
在李煜当皇帝之前,李璟三次面对后周世宗柴荣的进攻,都以失败而结束,被迫割地称臣,可谓是屈辱至极。由于金陵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处于江南的核心地带,所以这里成为了中原王朝南下征战的首选目标。面对难以抵挡的后周和宋朝的兵锋,李璟决定将洪州扩建成南昌城,作为南唐的新首都。如此一来就拉开了和北方王朝的战略空间,为防御作战提供了较好的战略环境。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璟完成迁都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李煜即位后却没有继续在南昌执政,而是把首都迁回了金陵,违背了李璟的遗诏。
李煜的这一操作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昏招,在军事上给赵匡胤灭亡南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很多人认为金陵地利不利于抵挡来自北方的进攻,在这里建都对南唐是很不利的。而南唐本身的军事实力就不如后周或宋朝,继续在这里抵抗容易被人抓住首都要冲,搞得投鼠忌器。
如果把首都迁到了南昌,金陵的军民就能够放开手脚,利用长江防线的优势和宋朝打持久战,逐渐消磨其锐气,迫使赵匡胤放弃灭亡南唐的战略。从单纯的军事角度讲,这种策略是可行的。南宋时宋高宗赵构就没把首都设在金陵,而是放在了更南方的杭州,把金陵作为抗金的桥头堡。
因此很多人将这个案例作为李煜不通军事,昏聩无能的典型事件。而网络上很多李煜的粉丝也以各种理由为李煜辩解,支持他将首都迁回金陵的操作。比如有的人说金陵地方商业繁荣,物产丰富,为军事作战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也有的人说金陵从东晋开始就作为南方的首都,城池建设非常坚固,比新修的南昌更利于防御宋朝的军队。还有人提到李璟当初迁都的时候遭到了朝廷大臣的激烈反对,迁到南昌后也后悔了,想要回迁金陵。他们认为李煜回迁金陵,只是服从了李璟的遗诏,战略上并没有什么错误。
关于南唐是否应该迁都南昌的讨论,网络上有很多众说纷纭的说法。要分析其中的利弊和原因,还得从李璟迁都的出发点开始。李璟初步决定迁都南昌是在后周的末年,当时南唐经过了与后周的激烈战争,战败后割让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如此一来,后周的兵锋就能直达长江北岸,水军跨江攻打金陵非常的方便,这让李璟感到很恐惧。为了躲避后周的兵锋,李璟提出了迁都南昌的设想。他将原来的洪州城扩建为南昌城,作为南唐新的首都。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了朝野的反对,除了枢密使唐镐,没有朝廷大臣支持。
尽管如此,李璟还是一意孤行,强行安排的迁都事宜。就在南唐准备迁都的时候北方发生了大变,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江山的行为引发了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强烈反对,于是在扬州举兵反宋。李重进除了自己打起反旗之外,还写信联合了各方势力,其中南唐就作为重点的联盟对象。李重进将使者派到了金陵,李璟对李重进的造反行为没有马上答应支持,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后来赵匡胤御驾亲征快速平定李重进,李璟也就放弃了趁火打劫的打算。
在赵匡胤平定李重进后,李璟曾派户部尚书冯延鲁出使,赵匡胤表现得非常强硬,摆出了像顺势南下吞并南唐的气势。当时两人见面的情况一度剑拔弩张,似乎战争一触即发。结果是在冯延鲁据理力争下,赵匡胤又考虑到北方北汉和契丹人的异动,不敢把战争进一步扩大化,最终选择了退兵。可事后李璟更加的惧怕赵匡胤南下,加快了向南昌转移的步伐。几个月后南唐朝廷迁到了南昌,却引发了各种矛盾。一方面是朝廷大臣的反对,另一方面是南昌的条件的确不如金陵,这使得朝廷官僚们怨声载道,有人开始闹着回迁。
半年后支持迁都的枢密使唐镐去世,南唐朝廷开始大肆讨论回迁的事情,使得李璟愤怒不已。就在着纷纷扰扰的混乱中,李璟突然病重而死,享年四十六岁。李璟去世后,在金陵监国的太子李煜即位,然后很快就丧事为名开始了回迁准备。不久之后李煜将南唐朝廷迁回金陵,南唐迁都的闹剧就此结束。南唐迁都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年之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不管是支持李璟的迁都派,还是支持李煜的回迁派,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从整体战略形势来看,毫无疑问回迁金陵对抵挡宋朝南下是不利的。
对于李煜回迁金陵的原因,后世的史书上却众说纷纭。从各方面的原因来看,很多人都趋向于南昌城池狭窄,后勤不如金陵便利,无法容纳南唐朝廷的诸多人员和部门。很多人认为李璟临终前自己已经后悔,所以李煜的迁都只是把矛盾摆在台面上,然后按照大家的意思办了而已。可是从各方面的南唐史料来看,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李璟自己后悔迁都。李璟后悔迁都的说法是从南宋诗人陆游的《南唐书》中传出来的,但这从他记载的李璟去世的过程是相违背的。因为从李璟的遗诏看,他完全没有回迁金陵的想法。
按照李璟的遗诏,他去世后要安葬在南昌附近的西山。这个西山在道教非常有名,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二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八福地。李璟选择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墓葬,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李璟在遗诏末尾强调了,“违吾言者,非忠臣孝子……”。从这方面看,李璟显然是不想回迁金陵的,否则他不会强调安葬在西山。可是李煜即位后并没有遵照李璟的遗诏,而是将他迁回到了金陵,安葬在现在的顺陵位置。所以论证这个历史事件时,以李璟晚年已经后悔迁都作为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从军事角度看,金陵作为首都在防御上是很不利的。金陵交通发达,又处于江南的核心,经济上也非常繁荣,对战争的后勤有利。但是金陵的地势较低,不利于对外防御。而且金陵处于长江下游,被水军从上游顺利而下攻击,几乎成为了破城的必备模式。容易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中,金陵几乎是最容易被攻陷的京城之一。先后在两晋、南朝、元朝多次被军队攻陷,几乎没有出现过倚城防御打攻坚战的场景。所以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也让太子朱标寻找迁都之地,就是觉得这里防御太不可靠。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昌的经济虽然不如金陵繁华,但却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南昌处于长江流域中游,上通武昌,下连金陵,是长江交通的重要枢纽,是长江运输补给的必经之地。一旦金陵遭到攻击,南昌的军队可以顺江而下支援,军事上优势很大。而且南昌的地理位置很利于防守,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坚城。元末陈友谅和朱元璋争霸之时,陈友谅几十万大军围攻南昌,最终都铩羽而归,可见其防御能力。南唐时的南昌虽然不如后世,但地理上的有利位置还是在的,总的来说比处于前线地带的金陵好太多了。
有着这样有利的坚城不用,反而颙防御能力稀松的金陵,可见李煜在军事上真是没什么能力。但是他作为南唐的皇帝,对于国家的安危是第一责任人,就算自己不懂,听父亲的难道不可以么?从道理上讲,他听从李璟的安排才是第一选择。但是李煜没有按照李璟的遗诏做,而是选择了回迁。他的这个操作不但违背了李璟在世的安排,还把自己处于非常危险的位置。根据当时的史料来分析,李璟迁都回金陵,最大的原因还是迫于朝廷方面的压力。由于李璟去世前没有完全解决朝廷中反对迁都的声音,所以这成为李煜登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南唐朝廷方面反对迁都的人很多,大多数都是位高权重的。这些南唐豪族的家族都在金陵和江南附近,迁到南昌算是远离故地,对他们在政治上的发展非常不利。在金陵他们可以依托于家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自己谋取政治和经济的利益。但是到了南昌缺少了应有的支持,必须按照皇帝李璟的意思办。这让他们通过朝廷权势谋取私利的机会少了很多,强烈反对是很正常的。但这种反对声对李璟没用,因为李璟是个政治斗争老油条,不怕他们玩花样。然而李煜没有李璟那么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也没有前太子李弘冀在军队的影响力。
因为李煜在南唐朝廷中缺乏实质性的能力,只是以书画诗文方面出名,对付朝廷中的老油条就很不利。面对朝廷老油条通过各方面的施压,刚刚即位的李煜根本撑不住这个压力,回迁的事情就推上了日程。再加上赵匡胤即位后没有第一时间发动对南唐的入侵,使得南唐朝廷上下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于是在多方面的压力推动下,李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稳住自己的皇位,就向朝廷大臣进行了妥协。可他没想到,几年后宋朝大军卷土重来,先后先灭了南楚、南汉、后蜀等国,南唐首都金陵顿时陷入了大军的包围之中。
可以说从各方面看,李煜回迁金陵都是巨大的战略失误,也是南唐朝廷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的表现。当南唐的豪族和权贵们沉浸在金陵的繁华中时,励精图治的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做好了统一江南的准备。即便是赵匡胤突然去世,宋太宗赵光义也继续这一战略,完成了对江南的统一。由此可见南唐的覆灭是南唐君臣全方位昏聩无能造成的,而不只李煜一个人的昏庸。以李煜软弱的性格,如果不是朝廷里全是鼠目寸光的权贵当道,又怎么会主动把自己送到宋朝的前线,成为被人俘虏的亡国之君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