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金日成访华,周总理罕见发脾气,拍桌子道:把王明贵给我叫来
说起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交往,往往给人庄重严肃、礼数周全的印象,但在周恩来总理和金日成主席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中,却充满了许多不寻常的瞬间。
据说在1953年,周总理曾因一次接待中的失礼而罕见地动怒,甚至拍了桌子,怒火的源头还跟抗日老将王明贵有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53年的深秋,朝鲜半岛的战火硝烟才刚刚有了散去的迹象,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朝鲜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即将对中国进行首次正式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位外国国家元首级别的贵宾。
这份分量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接待工作务必周全,不能有丝毫差池。金日成首相的专列,在隆隆声中跨过了鸭绿江,缓缓驶入了中国东北的土地,按照行程安排,他会在吉林稍作停留。
负责在这一站迎接和陪同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少将王明贵,这位王明贵将军,在东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是那种文质彬彬的儒将,而是从枪林弹雨中一路摸爬滚打出来的猛将,人送外号狞猛将军,足以想见其作战风格之彪悍。
他早年追随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在白山黑水间和日寇周旋,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胆气。更重要的是,王明贵和金日成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过往,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当日本侵略者在东北肆虐之时,他们就已经是抗日战场上的战友了。
老战友多年未见,如今在新中国的土地上重逢,还是在朝鲜战争刚刚取得伟大胜利之后,王将军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东北汉子特有的直爽和热情,一下子压过了外交礼节上的细致,只见他几步上前,没等翻译开口,也没顾上旁边陪同的其他官员,直接就一把搂住了金日成的脖子。
不仅如此,手还在老朋友的背上亲热地拍了几下,用标志性的大嗓门嚷嚷着喊人家老金,问他怎么才来。眼前的老金,虽然还是王明贵记忆中的那个战友,但他的首要身份,已经是朝鲜最高领导人,是代表着一个主权国家前来访问的国宾。
王明贵将军这个带着浓厚个人感情色彩,甚至有点哥俩好意味的举动,在如此正式的外交场合,就显得非常出格和不合时宜了。周围的中朝双方官员,估计当时都有些措手不及,场面可能一度有点小尴尬。
这个小插曲自然很快就通过电话,汇报到了北京中南海,负责统筹全局、特别是对外交工作极为审慎和重视的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反应非同寻常。周总理一向以温文尔雅、细致入微著称,处理各种复杂棘手的外交事务总是游刃有余,很少见他真正动怒。
但这一次据后来一些知情人士回忆,周总理听到汇报后眉头紧锁,甚至罕见地在办公室里拍了桌子,语气严厉地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把王明贵给我叫来!
周总理的这股火气,绝非针对王明贵个人,更不是要否定他和金日成之间宝贵的革命情谊,总理深知这些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将领们,性情直率,情谊深重。但他更清楚的是,新中国刚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迫切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懂规矩的大国形象。
外交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外界解读,都关系到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尤其是在接待第一位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这件事情上。任何不规范的举动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王明贵的行为,虽然是真情流露,却混淆了个人关系和国家公务,模糊了私人情谊和外交礼仪的界限。
尊重对方的国家元首地位,这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国家的尊重,这件因一声老金引发的风波,最后以王明贵接受处罚,好好自我检讨而告终。当然处罚并不是很重,只是象征意义的,金日成当时也没有生气,两国关系更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这次访问还是友好地结束了。
当然,周总理本人和金日成的私交其实也相当不错。1975年4月金日成又访华,当时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陪同着一起。周总理那时候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人是在医院里接见的。
等金日成来到会见的地方,周总理看见他,也没管那些常规的礼节,走上前去就和金日成抱在了一起,那场面,看得出真是像亲兄弟一样的同志情谊。
等到会谈结束,要告别的时候,周总理和金日成又再次拥抱了一下,这次会见给人的印象很深。
朝鲜方面的同志私下里说起过,金日成主席在早些时候得知周总理生病住院的消息后,心里头特别难受,还曾经为此偷偷哭过好几次。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到朝鲜,据说金日成主席悲痛欲绝,因为眼睛哭得红肿,不得不推迟了原定的眼疾手术。
他不仅下令制作了一个特大的花圈送到北京悼念,表达最深切的哀思,更在三年后的1979年,做出了一个在朝鲜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决定。他在咸兴市兴南化肥厂广场,也就是周总理1958年曾冒着风雪访问过的地方,建立一座周恩来总理的铜像。
这尊铜像至今仍是朝鲜境内唯一一座为外国人树立的铜像,这是对周恩来总理个人以及他为中朝友谊所做贡献的最高褒奖和永久纪念。铜像落成时,金日成特别邀请了邓颖超同志访问朝鲜,并亲自陪同她参加了揭幕仪式。
他对邓颖超同志说:“见到你,就像见到为朝中友谊做出杰出贡献的周总理一样,感到特别亲切。”这句话饱含着对逝去战友的无限怀念和对两国友谊的珍视。
从1953年因老金而起的外交风波,到1975年病榻前的深情相拥,再到身后那座独一无二的铜像,两位国家领袖数十年的交往,充满了真实的人情和历史的厚重。它既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坚如磐石的战斗情谊,也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过程。
信源周总理五次发脾气 【3】--周恩来纪念网 人民网 2019年6月4日
朝鲜立铜像纪念周总理 浙江日报 20080107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