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古代又叫西陉关

笑看人间事 4天前 阅读数 13 #推荐

老大说,雁门关离咱们村100多里地,在北面的代县。古代又叫西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史书记载,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就像是长城,其势蜿蜒,向东连接恒山,有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北京,与海相连。向西则去了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直至黄河边。  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山南则为中原汉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老大说,我曾坐大卡车走过雁门关的路,那路真难走,一路的盘山公路,路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万丈深渊,胆小的人根本不敢走。司机们都是以命搏险。  雁门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西二门,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内塑杨家将群像,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小北门上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山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  据史书记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进犯赵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一直打到现在的内蒙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从雁门关进入山西,直驱晋阳。为此,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与之战斗,打到现在的大同。可惜,他孤军深入,被匈奴困于大同附近的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读作(è或yān)】氏,就是匈奴王的妻子,这才得以解脱。此后,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恩恩说:说起李广来,他和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有很多联系。王勃就有句名言,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代名将李广,他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不仅没能封侯,最终更是以自刎收场。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一、、时运不济与“李广难封”不少人认为李广时运不济是他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李广的壮年时期,正值汉文帝和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期间与匈奴的冲突较少,纵然李广表现不俗,但大多是小规模战斗,难以建立足够的战功。文帝曾感叹:“如果你生在汉高祖时期,万户侯必定有你一席之地。”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对匈奴政策转为主动进攻,李广似乎迎来了机会。但此时,年轻的卫青和霍去病相继崛起,他们不仅能力出众,还与皇帝关系紧密。相比之下,李广年老无势,自然难以得到同等的机会。漠北之战时,汉武帝甚至明确表示:“李广老而命薄,不宜担任主攻单于的重任。”这句话显然透露出汉武帝对李广的怀疑。漠北之战前夕的调令元狩四年,汉匈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漠北之战。李广原本被安排为前将军,即先锋官,可以直接对阵匈奴单于。然而,就在决战前夕,汉武帝突然下令,由大将军卫青调换李广的职位,让他与右路军汇合,前将军一职则由公孙敖接替。李广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他未辞行便出发执行新的任务。更倒霉的是,他的部队在路上迷了路,没能按时赶到战场。卫青派人询问原因,李广因为调职一事心有怨气,又因迷路被问责,干脆拒绝作答。最终,李广在委屈和怒火中选择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三、李广难封是否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战功?汉代封侯条件非常严格,通常要求在战争中取得显著的战绩,例如斩首千人以上或活捉敌方高级将领。而史书记载,李广多次出征,但大多无功而返。公元前129年,李广率军与匈奴交战,结果部队被俘,李广本人也是侥幸逃生。这次重大失败导致李广没有获得封侯的资格。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评价也很直接,称其“无功”。四、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尽管李广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但他作为统帅的缺陷也逐渐显露。李广擅长骑射,传说他曾在夜间射箭,一箭穿透石块。他还曾单骑逃脱匈奴围捕,凭借精湛的骑术和箭法活命。,李广虽在局部战斗中展现勇猛(如漠南之战),但其军事能力更适应小规模遭遇战,缺乏指挥大规模战役的战略素养。加之性格缺陷与汉朝严格的军功制度相互作用,最终造就了“李广难封”的历史遗憾。后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又和司马迁的《史记》大有关系。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以重用,封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李陵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判宫刑。宫刑是指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又称腐刑。司马迁受到宫刑后,立志写完《史记》,为中国历史大书一笔。老大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此后的一段时间,这里牛马遍野,战斗停止,老百姓过了于段安宁和平的日子。  西晋末年,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率部南徙,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  隋代,隋炀帝喜好巡狩天下,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诸多行宫,其中避暑胜地汾阳宫位于汾河源头的管涔山麓。公元615年,隋炀帝在汾阳宫寻欢作乐的消息传到了塞外的突厥部落。突厥人起兵破云州,过马邑,直扑宁武汾阳宫,欲挟天子而令诸侯。隋炀帝吓得连夜逃至雁门,同时派人调遣太原留守李渊北上勤王。谁知救兵来到,领兵的主帅竟是年仅十五岁的娃娃,即李渊之子李世民,统领一群稚气未脱的童子军。隋炀帝气得发昏,大骂李渊竟敢如此戏弄天子。  可是李世民凭借雁门天险,一边闭关自守,一边派劲旅深入敌后,寻找战机。不久,突厥人粮尽马乏退回去了,李世民前后夹攻,一举挫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舍命救杨广的少帅李世民,最终葬送了荒淫无度的隋王朝。  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  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我们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辽国的分界线。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杨业就是在雁门关外的金沙滩战死的。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1907年,一个外国人在雁门关山下拍的照片。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

这是雁门关的照片。这大概是最早的有关雁门关的照片。下面是一组雁门关的老照片:

这是日军车队从雁门关上走过。日军从雁门关上走过。《支那战线写真》第十六报1937年昭和十二年

这是雁门关上的日军哨兵,1937年11月。这几个都是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的照片。

这是近年来新修的雁门关。其实,我更喜欢旧的雁门关,古老,厚重,历尽沧桑。这新修的假眉三道,已经没有历史厚重的感觉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笑看人间事

笑看人间事

笑看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