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世界第一渔港”,沦落到禁渔20年无鱼可捕,堪称断子绝孙

小萌犬 3周前 (04-21) 阅读数 9 #推荐

五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个航海探险家叫约翰卡博特,他正在大西洋上航行。有一天,船开到一个小岛边上,他惊讶地看到,海里密密麻麻全是鱼,多得让人不敢相信,感觉船都要被鱼群给围住了。

他把当时的情景记在了日记里,感慨地说:往篮子里丢块石头,往海里一扔,转眼间篮子里就装满了鳕鱼!

船上的船员们兴奋不已地讲述着,说他们就像是走在鱼群的脊背上,一路就这么到了岸边。

但现在,那片500年前生机勃勃的地方,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成了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其实就是人类因贪欲所付出的,大自然给我们的直接报应!

【纽芬兰渔场的历史发现和繁华渔业】

16世纪时,欧洲基本上是天主教的地盘,每年得有166天不能吃家畜肉,这样一来,吃鱼就成了补充蛋白质的大好事。卡博特的发现很快就让欧洲的好多国家眼馋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的船队都纷纷出动。没过多久,那个原本没人烟的小岛,就变得熙熙攘攘,特别热闹。

说到抢“海洋宝贝”这事儿,英国和爱尔兰可是赚翻了,特别是那些卖鳕鱼干的人,钱包都鼓了起来。有的爱尔兰人和英国人干脆就在岛上安了家,天天一早出去,天黑才回,就在浅海那儿狂捕鱼。捕到的鳕鱼呢,他们就晒成咸鱼干,等着欧洲的商人们上门来买。

好几百年靠打鱼过日子的这些人,最后就在纽芬兰海边安顿下来了,成了那儿的老住户。他们不光打鱼,还特地从爱尔兰那边运土过来种菜,就这样,一辈辈的人都在这里靠打鱼和种菜生活。

好几百年间,这儿的渔民过得挺滋润,捕鱼、卖鱼啥的一条龙,家里也过得和和美美。鳕鱼成了纽芬兰的头号宝贝,欧洲好多国家都靠它养活。可这一切的好日子,都让一艘大船给搅和了,全变了样。

【纽芬兰渔场走向衰败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那些有钱的国家就一门心思地搞经济建设。就拿欧洲来说吧,他们的冷冻保存技术那是突飞猛进,各种速冻新花样层出不穷。这当然是人类往前迈的一大步,但话说回来,对纽芬兰渔场来说,这事儿可就成了大麻烦。

鳕鱼被捕捞上船的量可真不小,啥处理都不用做,直接就给冻上了,然后就运往各地的市场卖。这样一来,全世界的人都能吃上来自纽芬兰的新鲜鳕鱼,这可比晒鳕鱼干方便多了,也挣钱快多了。因为有利可图,所以纽芬兰周围的海面上,大船是越来越多。

纽芬兰迎来了它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局。以前,渔民们用老法子捕鱼,数量不多,速度也慢,而且他们还懂得避开鳕鱼生小鱼的时候,所以鳕鱼的数量一直挺稳定,几百年来都这样。但那些大老板开着大船来了,他们的胃口可大多了。

有了高科技的帮忙,这些大船一小时就能抓到好多鱼,顶得上以前老方法忙活好几个月的量。

就这么十年时间,纽芬兰的浅海水域就被捞得干干净净,然后那些捕鱼的大佬们又把目光转向了深海。说来说去,纽芬兰遭遇的这场灾难,主要还是人为闹的。咱们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是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大发展,让捕鱼方法有了大变样。你瞧瞧纽芬兰海上那些大船,捕鱼技术厉害得不得了,人力根本比不上。这多亏了工业化,让大轮船的发动机啥的都有了质的飞跃,交通工具也是焕然一新。

另外,捕鱼业之所以能够大发展,冷冻技术的进步和集装箱的发明功不可没。这些工业化成果极大地加快了捕鱼速度,但同时,它们也变成了海洋的威胁。眼看着海洋资源日渐枯竭,机动拖网船像一把利剑直插海底,所经之处,海底生物几乎无一幸免,就连海底的植物也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加拿大政府行事急躁,一心只想快点捞好处,导致资源争夺战越来越激烈。到了1975年,纽芬兰那儿的鱼少了六成,这数字让人大吃一惊。但他们没想着收手恢复,反而觉得剩下的鱼不能让给别人,于是捕捞得更凶了,直接从海边浅处冲到了深海区域。

这一行为激怒了加拿大官方,他们立刻实施了200海里的经济保护区域政策,把外国渔船赶出了主要的捕鱼地带。但这其实不算啥好事,因为虽然加拿大把外国人请了出去,但他们自己却加大了马力,配备了更多的拖网渔船、更厉害的破冰舰,还有更先进的声呐设备,整个渔业装备全面升级,全力推进渔业现代化。

剩下的鳕鱼被赶到绝境,根本没法再跑了。就算科学家们一再强调,这里的海洋生物数量已经掉到了史上最低,他们还是心存侥幸,打算一年年慢慢减少捕捞,而不是马上住手。

到了1992年,因为鳕鱼快被捕捞光了,加拿大政府没办法,只好下了个禁令,不让再捕鱼了。这样一来,纽芬兰那边靠捕鱼为生、已经干了500年的大产业,一下子就没了。差不多4万渔夫丢了饭碗,不知道该干啥。虽然政府给了40亿加币帮忙,但老一辈传下来的生计没了,年轻人只能离家出走,好多家庭都散了,不少村子也空了。这都是因为人们太贪心,结果遭了大罪。

纽芬兰渔场经历了一场疯狂的捕捞风波,结果不光是鳕鱼和那些软体动物数量大幅减少,更重要的是,海底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重创,搞得海底现在就像一片死寂的海洋沙漠。

现在,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封渔已经超过20年了,可岛上的老人们一直没再瞧见过鱼群回来。不光是因为过度捕捞让鳕鱼数量大减,更重要的是,现代科技把鳕鱼的生存环境给搞坏了。这样一来,鱼群的生活习性全变了,从长到生,它们都不再靠这片海活了。以前那渔汛的盛况,恐怕得好几百年才能再见一次了。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个永恒的话题】

血的教训给大伙儿敲响了警钟,大西洋另一边的挪威也差点走上老路。碰到一样的问题,挪威政府没像加拿大那么软弱,果断选择了保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各个政府部门不顾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人的游行抗议,铁了心要严格管理配额,还设了失业救济金,引导渔民去别的海域捕鱼等等。

苦等三年后,鳕鱼群终于大批回归,数量还多过了25年前,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好回报。

咱们国家的头号大河长江,以前也有过差不多的问题。

长江的渔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以前它是我国淡水渔业的主要支撑。1954年那会儿,长江里天然捕捞的鱼能有43万吨之多。可没想到,才过了40年,捕捞量就猛跌到了10万吨。这些年,尽管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大规模地放流鱼苗,但情况还是没能好转。长江里那四种常见的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跟50年代比起来,数量少了90%都不止。

2018年9月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保护张江水域里水生动物的通知。里面说了为啥这些水生动物数量少了很多,主要是因为建了好多水利工程大坝挡着,工业发展让水域变脏了,还有人们过度捕捞、挖沙子石头啥的。这些活动把水下植物给弄坏了,让生物们住的地方也毁了,而且这种情况还回不去了。

再说说捕鱼这事儿,方法也是一直在变。虽说没西方那些资本大佬“啃海”那么夸张,但咱们从简单的渔网,到用电捕鱼,再到用超声波,这些手段对长江里的淡水鱼伤害可不小。还有啊,那些大肆挖沙采石的,不光把水搅得浑浑的,连水里的植物都不长了。

2021年的时候,国务院又做了个大决定,对长江主干道、七条支流还有两个和长江连通的湖泊,实施了长达十年的禁止捕鱼政策。到了2022年,你就能明显看到水生生物恢复得不错。这十年的保护,足以让好多鱼类重新能够自然繁殖起来。

【结语】

人类怎么跟自然和平相处,这一直是咱们发展路上得琢磨的大事。想想那世界第一的渔场,从风光无限好到衰败下去,也就短短十年时间。自然里的资源,本来是够咱们好几代人用的,它自己会循环再生。但要是心里只想着赚钱,不顾自然规律,那这循环就会被打破。到最后,迎来的只能是毁灭性的后果。

要让人类的进步别太猛,得跟大自然步调一致,这样才能长久发展。咱们得放缓点步伐,跟上大自然的节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萌犬

小萌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