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邺城:大唐陌刀战神悲怆落幕,九大节度使饮恨中原
小草在微风中摇曳,四周尽是荒凉景象,中午时分的阳光照在安阳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红得像被鲜血浸染过一样……
北岸那边,旗帜在冷风中呼呼飘扬,一眼望不到边的刀枪像树林一样,闪烁着刺眼的金属光,那是大唐六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准备冲锋。不远处,史思明带着他的五万燕军,正稳稳地对峙着,队伍整齐,战马不停地叫着。
生死对决眼看就要上演!
突然间,四周刮起了猛烈的大风,一眨眼的功夫,漫天黄沙就遮住了天空,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周围黑漆漆的,近处的东西都看不清了。
风沙狂卷之时,树木被直接拔了出来,杆子一下就被吹断了,战马吓得拼命乱跑。
大风带着好多沙子和土,那声音响亮又吓人,就像怪兽在叫,让人心里直发毛。在这黑漆漆、乱糟糟的地方,恐惧很快就蔓延开来。每个人都紧张到了极点,感觉死神就在身边转悠。
求生本能驱使下,恐慌迅速演变成了大乱逃。没多久,两边加起来几十万人马就散了伙。燕朝的叛军慌忙往北逃窜,大唐的官军更是慌不择路,连物资装备、战马兵器都不要了,一路往南狂奔,逃得老远。
公元759年,大唐乾元二年的春天,三月里的一天,安阳河北边眼看就要有一场狠斗,结果却被一场说来就来的奇怪沙暴给搅黄了。
大唐王朝拼尽了全力,可还是在邺城那场大战里栽了跟头。眼看“安史之乱”就要被平息,没想到这之后,乱子却越闹越大,局势变得更加一塌糊涂……
【一切都预示着大唐即将胜利】公元758年,离安史之乱闹腾起来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经过一连串残忍的战斗,还有那场拉得老长的你来我往,战争的形势,总算是有点看头了:
一年前,唐朝的精兵强将倾巢而出,加上回纥骑兵的帮忙,他们在香积寺和新店这两场关键大战里,把燕朝的叛军主力打得落花流水。接着,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大城市也顺利回到了唐朝手里。现在看来,这个曾经被战争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大唐,好像马上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了。
看看大燕帝国那边,安禄山的接班人安庆绪,这家伙杀了老爹自己上位,打了几次大败仗后,没办法只能丢掉都城洛阳。他带着剩下的手下往北跑,一路上东拼西凑,好歹拉起了六七万人的队伍,最后在邺城那边,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附近,总算是站稳了脚跟。
不过,或许是因为局势日渐衰落带来的沉重打击,又或者是面临大难时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在作怪,自从在邺城安稳下来后,安庆绪就整天沉迷于玩乐之中,大张旗鼓地建造宫殿、楼船,企图用这些来忘掉现实,得过且过。
大燕国的皇上整天沉迷享乐,但朝堂上的两位大佬高尚和张通儒可没闲着。他俩都眼馋那独掌大权的位置,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一门心思用在互相斗法上。明里暗里地较劲,把这小小的燕国朝廷搞得是乱七八糟,乱成一团。
崔乾佑这家伙,掌握着大军,号称“天下兵马使”。他这人性格倔强,脾气古怪,还特别凶狠,喜欢杀人。这样一来,燕朝的将士们心里头都不满,怨气冲天。军队的士气和斗志,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散了。
打了三年仗,大唐王朝慢慢从刚开始叛乱的慌张里缓过神来,官兵们也越来越能打,士气高涨。反观大燕帝国,手里头就只有邺城边上的七个郡,现在是里里外外都是问题,上面和下面的人心都不齐了。
公元757年快结束的时候,长安城又传来了个大好消息:史思明,安禄山的那个得力助手,叛军里的另一个大头目,他动手干掉了安庆绪派到范阳的监军阿史那承庆,然后宣布不再跟着叛军干了。接着,他带着手下的十三州郡和八万精兵,又回到了唐朝这边。
李亨皇帝一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还让他当上了范阳节度使和河北观察使。大唐对这位在关键时候选择“站在光明一边”的叛军大头头,真的是优待到了极点,待遇跟之前玄宗赏给安禄山的一样好。
公元758年二月,大唐皇帝肃宗,他做皇帝才不过两年,为了好好庆祝一下收回了长安和洛阳,还有河北地区,他很高兴地宣布要换个新年号。这个新年号叫“乾元”,是从《易经》里找来的,意思就是皇帝要重新整治国家,让大唐再次兴盛起来。
安史之乱后,大唐终于迎来了最有希望的一刻,就差肃宗那一锤定音,把邺城给拿下,好让那个快倒的大燕帝国彻底消失。
不过,平时做事特别小心的李亨,这回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他即位后头一回犯了个大错……
【变生肘腋:史思明降而复叛】平叛工作进展得很顺利,肃宗皇帝非常高兴,开始给郭子仪、李光弼这些立下大功的将领升官加薪水,另外还打算宽恕那些在安史之乱里不得已投降叛军的官员。
不过,赦免那些背叛的臣子,却惹毛了礼部尚书李岘、兵部侍郎吕諲、御史大夫崔器等人,他们一致表示反对。李亨这人性格比较软弱,受不了朝廷里议论纷纷,最后没办法,只好狠下心,把一批曾经投靠过燕朝的官员给处决了。
按理说,现在国家还没统一,本该是拉拢人心的好时机,但唐朝朝廷却偏偏用严厉的手段对付那些投降的官员。这样一来,那些本来在叛军那边,心思还不太坚定的燕朝官员,就铁了心跟着安庆绪干了。同时,也让那些已经投降朝廷的将领们心里发慌,特别是手里掌握大军的史思明,更是容易心生疑虑,怀疑自己是不是也会被朝廷猜忌。
没过多久,大臣张镐又对肃宗说,史思明这家伙趁着乱世抢了皇位,他手底下兵强马壮时,大家就跟着他,一旦势力弱了,人心就散了。这家伙长得是人样,但心比野兽还狠,咱们不能用仁义道德去感化他,千万别给他太大的权力。
李光弼跟史思明斗了很多年,他觉得史思明这人表面顺从朝廷,背地里却跟贼人勾结。于是,他就跟肃宗说,得找个靠得住的人,代表朝廷去范阳瞧瞧史思明,顺便找个机会把这个大麻烦给解决了。
想了好久,肃宗最后还是决定派和史思明走得很近的乌承恩去河北跑一趟,还答应他,要是事情办成了,就让他当范阳节度副使。
没想到乌承恩还没离开京城,事儿就意外地传出去了。史思明这家伙,早就有了准备,他表面上对大唐来的钦差特别热情,还安排人家住在自己家里。可背地里,他却偷偷派人躲在床底下。
晚上,乌承恩跟他儿子详细讲了暗杀计划和朝廷给的奖赏,两人正高兴得不行,结果埋伏的人突然冒了出来,紧接着,屋外大堆士兵也冲了进来。他们立马搜到了李光弼的暗杀文件,还有一本记着范阳将士叛变名单的本子。
现场抓了个正着,乌承恩父子俩连同他们的二百多个手下,立马就被处决了。史思明气不打一处来,立马给朝廷写了封奏章,质问皇帝李亨:“我带着十三万大军投降朝廷,到底哪儿对不起陛下,您要置我于死地?”
肃宗这回可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没办法,他只能一股脑儿地把所有事儿都赖在那个已经没法说话反驳的“倒霉蛋”头上。他说:“这事儿,可不是朝廷和光弼的意思,全都是承恩那小子搞的鬼,杀了他,真是大快人心!”
以前的“叛军二把手”可不是那么好骗的,史思明这人较真得很,他又递上一份带着浓浓威胁意味的奏章,直接说:“皇上,你要是不把李光弼给收拾了,那我只好亲自带兵去太原,把那家伙给灭了。”
说到这份上,两边算是彻底闹僵了。到了公元758年五月,史思明又一次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那刚没多久才“投诚”的河北地界,又跟大唐翻脸了。
说白了,要是咱们好好琢磨琢磨,张镐和李光弼的看法都挺在理的。史思明那会儿投降,不过是看局势不妙,临时找个台阶下。等哪天机会到了,他那个满脑子坏水儿的家伙,肯定会露出真面目。
由于安史之乱留下的疙瘩,李唐皇室和占据河北的史思明之间,压根儿没法建立信任。以后,他们多半还是得靠武力解决争端。
那时候,唐军的重点目标是占领邺城的大燕皇帝安庆绪。至于史思明,他表面上已经向朝廷低头,所以不管怎样,都得想办法稳住他。
河北那边的地方势力既然已经不跟大燕混了,史思明自然也不想无缘无故跟唐朝闹翻,免得腹背受敌。可问题是,他们搞暗杀太心急了,结果反倒让史思明更快反了。这样一来,唐军备战时就多了个强敌,也给后来邺城那场大败仗种下了祸根……
【精锐尽出却群龙无首】史思明投降后又反了,但这事儿一开始并没让长安那边太当回事儿。大唐的重点,还有李亨他们君臣的注意力,一直都在大燕皇帝安庆绪那儿。
758年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那天,肃宗下了道命令,让九个节度使都带着自己的人马,从不同的路往叛军的老窝邺城赶。
这里面有:朔方的郭子仪大将军、河东的李光弼统帅、淮西的鲁炅将军、兴平的李奂头领、滑濮的许叔冀指挥官、安西和北庭的李嗣业大帅、郑蔡的季广琛将领、河南的崔光远节度使,还有关内和泽潞的王思礼大元帅,再加上一路长途跋涉来帮忙的平卢军。总共十路人马,加起来有二十万人,打算一下子攻下邺城,把安庆绪给灭掉。
这次出兵,唐朝军队里大牌将领那是一大堆,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位,咱们就不用多提了,他们在“安史之乱”里,那可是大唐最闪亮的两位大佬。
淮西地区的统帅鲁炅,在安史之乱刚开始那会儿,带着他自己的部队,在南阳硬扛了九个月。他把江汉那块地方守得跟铁桶一样,安禄山愣是没法儿突破。就因为这事儿,鲁炅在中原地区出了大名。
安西和北庭的节度使李嗣业,那可是大唐响当当的“陌刀勇士”。在打长安那场硬仗,香积寺那一战,真是难上加难。关键时刻,就是他带着两千陌刀步兵,硬生生扭转了局面。也多亏了他,唐军主力这才盼来了胜利的曙光。
九个大将带着二十万精兵强将,这么大阵仗,去攻打龟缩在邺城一角、勉强撑着的安庆绪,肃宗心里头对这场大战的胜利那是满满的底气。
在大唐天子高兴过头的时候,他又犯了个大错,没选全军的总指挥,反而让宦官鱼朝恩当了个叫“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新官。这个官儿听起来不像是指挥打仗的,但权力却大得吓人,差不多跟元帅差不多了。
关于这件事,官方的说法挺有道理:原本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广平王李俶,现在已经成了太子,自然就不能再亲自带兵打仗了。
在军队里头,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位大佬,威望都特别高,他们地位差不多,立的功劳也不相上下,所以说,要挑个主帅出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但大伙儿心里都明白,说到底就是“害怕”这俩字儿——郭、李两位大节度使,手里握着大把的兵马,而且在安史之乱里那是立下了大功劳。要是再让他们以主将的身份去攻打邺城,谁能打包票说郭子仪、李光弼不会变成比安禄山、史思明还难缠的对手?
武将功劳太大就会让君主感到威胁,而君王天生就凉薄无情——“安史之乱”吓得李亨胆都小了,就连郭子仪、李光弼这种为大唐拼死拼活的将领,他也根本不相信。
决战眼看就要打响,可肃宗却把大唐最厉害的军队交给了一个从没打过仗的太监。这样一来,邺城之战的结果基本上已经注定了。这事儿也说明,李亨在硬逼史思明造反之后,又犯了个大错,也是最要命的一个错……
【垂死的燕军,坚韧的邺城】乾元元年十月份,郭子仪的队伍头一个冲过了黄河,直接去打获嘉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获嘉县。燕军的大将安太清打不过,只好一路逃到卫州躲起来,卫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卫辉市。可没想到,到了那儿还是被唐军给围住了。
安庆绪一听到消息,立马拉上大将崔乾佑和田乾真,带着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往南去支援。可没想到的是,卫州的围攻还没解开,他们的主力部队就在城外被人埋伏了,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更惨的是,安庆绪的亲弟弟安庆和也在混战中被抓杀了。
大燕的皇上没办法,只能带着剩下的部队往北跑,唐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得非常紧。安庆绪没办法,只好在邺城西南的愁思冈那地方,急急忙忙地组织起人来反击,结果又被郭子仪给打败了。这一来二去的,他们总共损失了三万多兵马。
逃回邺城后,安庆绪就彻底没了还手之力。紧接着,二十万的唐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后来,大唐的军队还继续增加,人数涨到了吓人的六十万。
敌军逼近,安庆绪心里明白自己挡不住,赶紧派人火速赶往范阳求救,还说要是能解了围,他愿意把大燕的皇位交出来。
史思明对安庆绪的死活并不上心,但话说回来,邺城对范阳来说太重要了,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要是邺城没了,范阳也危险。所以,史思明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唐军轻轻松松就把邺城给占了。
考虑到这些情况,758年年底,史思明亲自带着十三万大军从范阳出发一路往南。但他这老谋深算的家伙,既想保存自己的力量,又想瞅准时机再动手,所以并没急着去帮忙,而是选择在邺城东北一百多里外的魏州,就是现在的河北大名县那地方扎了营。他就在那儿远远地看着唐军和燕军斗得不可开交,等着看谁能赢,好捡个便宜。
从乾元元年十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好几十万官军没日没夜地猛攻邺城。可安庆绪他们心里明白,城一旦被攻破,那就必死无疑了。所以,他们拼死守城,抵抗得特别顽强。
唐朝的军队,没有个头儿来统一带着打,那九个节度使也是各玩各的,互不管事。虽说人多势众,但其实就是一盘散沙,只能自己顾自己。就这样,几十万人围着城拼了命地攻了快半年,最后还是只能对着城墙干瞪眼,没辙。
那时候,安西和北庭的统帅李嗣业在攻打城池时,不小心被飞箭射中。眼瞅着伤就要养好了,他突然听到帐篷外面乱哄哄的,全是兵器碰撞的声音。他大喊着要出去杀敌,结果这一激动,伤口又崩开了,最后流了好多血,人就这么没了。
李嗣业是大唐公认的英雄,人称“军中之魂”。在香积寺那场大战,他光着膀子,勇猛无比,就像天上的神仙下凡一样,无人能挡。可谁能想到,这位手持陌刀的战神,他的英勇事迹竟然在邺城之战中就早早结束了,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到了邺城打仗那会儿,因为硬攻没用,唐军就换了招儿,决定用水淹。他们在邺城北边的漳河上,建了两个大坝,还挖了三条深沟,愣是把河水引进了邺城里头。
眨眼功夫,城里头的井泉都满了水,整个城市变成了大水塘。燕国的将士们也没辙,干脆就在水面上搭起木头房子,继续跟城外的唐军死缠烂打,耗着不放。
被围困的日子一长,城里的粮食就慢慢不够吃了。没办法,城里的军民只能开始抓老鼠来充饥。这样一来,老鼠肉竟然变得非常抢手,价格疯涨,一只老鼠居然能卖到四千钱的高价。
士兵们没得别的办法,只能动手挖墙上的土,把当初砌墙时混进去的麦壳挑出来,再到马粪里翻找那些还没被嚼碎的草纤维。把这些东西搅和搅和,就算是给战马凑合一顿饭了。
从冬天熬到春天,那些心里不向着燕军的官兵,在走投无路时竟然展现出了让人吃惊的坚持和硬气,这事儿唐军压根儿没想到。没错,一场人祸引发的大洪水,把好多打算投降的士兵结结实实地堵在了城里,他们只能拼死抵抗,眼巴巴地盼着范阳的援兵来救。
转眼间,时间晃到了乾元二年的二月底,这时候唐朝的军队,真是又老又累。而在北方那边,早就瞪大眼睛瞅着机会的史思明,终于按捺不住,动手了……
【天灾还是人祸?一场诡异的溃败】早先时候,李光弼跟鱼朝恩提议过,在包围城池的同时,应该立马分出部分兵力往北边逼近史思明那边。就算不能直接打赢,起码能跟他们僵持住,这样一来,也能让唐军避免前后被夹击的风险。
但鱼朝恩几乎没有多想就拒绝了——这太监还没过够当主帅的瘾,哪能容忍别人来插手?再说了,他觉得六十万大军把小小的邺城围得跟铁桶似的,攻下它还不是小菜一碟?史思明那点人马他压根儿没放在眼里。等攻下了邺城,再一鼓作气往北打,直接冲到范阳去,把叛军打得落花流水,还愁啥大事不成?
大战还没打响,那些门外汉瞎指挥的问题就已经很明显了。自以为是的鱼朝恩还在那儿做白日梦,可史思明却已经发现了唐朝大军的要害之处。
二月底那会儿,范阳的援军早就准备好了,他们被分成了两拨。一拨八万人留在了魏州守着,另一拨五万精锐跟着大将军往南直奔邺城去了。
不过狡猾的史思明没跟唐军硬碰硬,他把军队撒在邺城周围五十里的地方。每个营地都摆了三百面大鼓,没日没夜地敲,想用这个办法吓唬和搅扰唐军。
接着,他们从每个营里挑了五百名最厉害的骑兵,悄悄摸到城边,专门打唐军的小队伍和运粮车。要是唐军的主力来帮忙,这些偷袭的骑兵就马上散开逃跑。
而且,史思明还偷偷派了些人,打扮成官军的样子,到处去拦截和烧掉后面的运粮车。这样一来,唐军整天忙着应付这些骚扰,累得不行,真是痛苦极了。再加上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的士气大跌,心里都慌慌的。
三月初六那天,在安阳河北边,史思明瞅准时机,带头打了过去。唐军那边,李光弼、王思礼、鲁炅这些将领一看,二话不说,立马带着自己的人马迎战。
战斗一开始,两边都打了不少人,谁也没占到便宜。但没多久,鲁炅就被乱箭射中,吓得他赶紧带着队伍往后跑。可他这一跑,问题就来了,因为后面的郭子仪带的朔方军还没排好队,结果一下子就被冲得乱七八糟。
就在这紧要关头,战场上情况大变——原本阳春三月该是晴空万里,可突然间天色一黑,紧接着狂风呼呼地刮起来,沙子石头满天飞,一眨眼功夫,四周暗得啥都看不清,近处的东西都分不出来。
突然间,大风猛烈刮起,卷着沙尘拔起树木,天地间变得昏暗无比,近在咫尺的东西都看不清了。
——《唐朝那些事儿,从资治通鉴里看》在《资治通鉴》里头,有那么一段讲唐朝的故事,说的是唐纪三十七那会儿的事儿。那会儿的唐朝,可真是热闹非凡,各种大事小情接连不断。这唐纪三十七,就像是个大戏台,各路人物轮番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书里记载的,都是那些能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件。皇帝、大臣,还有那些想搞点事情的边疆小国,都在这段历史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斗智斗勇,你来我往,就像是下棋一样,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走错了棋,满盘皆输。当然了,历史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虽然书里头把事儿都写得明明白白,但背后的那些弯弯绕绕,可得咱们自己去琢磨。就像是看电影一样,得自己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来。总的来说,这唐纪三十七,就是唐朝历史里头的一段精彩片段。要想了解唐朝的那些事儿,这段历史可是不能错过的。
突然间,天地之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把大家都吓得不行。两边的人马一看这架势,啥也没想,转头就跑。结果,本来几十万人准备的大战,就这么莫名其妙、滑稽可笑地结束了。
说实话,要是只看战争最后咋样,唐军其实没被史思明直接打败,两边更像是打着打着就各自散了。但话说回来,唐王朝原本想拿下邺城这个重要地方的目标,到最后还是没达成。
另外,史思明带着他的部队撤到了离邺城西北两百多公里的沙河,然后就在那儿站稳了脚跟。再看那六十万唐军,还没开打,队伍里就已经人心惶惶,士气掉到了谷底。
要是打了败仗,那场面就更难收拾了。逃跑的时候,只有郭子仪的部队还能勉强维持秩序,一路退到洛阳东边的河阳桥去防守。其他的部队,那叫一个惨,盔甲武器、军用物资扔得满路都是,简直就是一败涂地。
经过这场大战,大唐军队损失惨重,原先上万的战马,现在就剩下了三千匹,原本十万套盔甲兵器,几乎都丢光了。再加上好多士兵都跑了,大唐军队的实力真的是大打折扣。
最终,说到战争后来的那些事儿,大唐王朝肯定是邺城之战里吃了亏的那一方。
史思明带着兵马休整完毕后,他先假装要跟安庆绪结盟,把安庆绪骗出了邺城。然后,他打着要为安禄山报仇的旗号,一下子就把安庆绪和他的四个弟弟,还有高尚、孙孝哲、崔乾祐这些燕朝的重要大臣全都给抓了起来。
到现在,史思明把原来安庆绪的地盘都收拢到自己手里,实力大涨,已经能跟大唐正面刚了,说不定还能把唐军打得落花流水。
九大节度使在邺城吃了败仗后,一个个都慌忙跑回自己的地盘。因为丢了好多好多的物资,他们的军心也散得差不多了。这样一来,整个大唐都慌了神,生怕史思明反过来猛攻,大家都吓得不行。
乾元二年十月,也就是邺城大战结束半年之后,好不容易夺回来的东都洛阳,又换了主人。肃宗这一步没走对,结果全盘崩溃。大唐王朝之前好不容易拼出来的优势,一下子就没了。
“安史之乱”这出大戏,主角换来换去,结果又回到了乱糟糟的开头,要想收场,看起来还得等上好一阵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