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蜜雪冰城到SKP“:顶奢葬礼”背后的资本阳谋
之前疯传的北京SKP出售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博裕基金拟通过关联方,取得北京SKP 42%-45%的股权。
所谓奢侈品寒冬下的“幸存者偏差”,终究不过是黄粱一梦。
壹
奢侈品行业的寒气早已渗入骨髓——LVMH集团核心的时装皮具部门销售额自2020年首次下滑,开云集团季度收入暴跌15%,Prada靠“富家千金”人设勉强续命,爱马仕则用涨价维系最后的体面。
高端消费品市场遭遇的"双引擎失速"困境正引发行业震颤——昔日驱动行业狂飙的核心客群基数收缩与中国市场增长引擎冷却,共同构成了这场寒冬的深层冰层。
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超六成高净值家庭开始系统性压缩非必要消费预算,曾经贡献全球奢侈品市场近半增幅的中国区销售额,如今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光环,这片滋养国际大牌十余年的"增长绿洲"如今充满了不确定性。
北京SKP门前的西大望路,曾是这座城市最昂贵的“停车场”。
在以往的周年庆期间,在西大望路堵水泄不通的车流中,劳斯莱斯与宾利交杂,车主们焦躁而热切,等待着冲进商场抢购满30000返300礼金的“特权”。
而今,这条路的拥堵依旧,但车内人的眼神已变:有人摇下车窗拍照发朋友圈“假装在巴黎”,有人空手而归后自嘲“SKP一日游,省下12万”。
这座曾以日均6500万元销售额碾压哈罗德百货的“全球店王”,在奢侈品信仰的裂缝已悄然蔓延的背景下也未能独善其身。
在SKP负一层的BHG超市,998元一盒的葡萄和258元一个的红宝石柚,曾是中产阶层彰显身份的暗语。但如今,社交媒体上的风向变了。
小红书上,有SKP穷鬼套餐大揭秘的攻略贴,“进SKP不花钱,才是真有钱”也成为一群人的共识。
贰
作为中国私募领域的隐形巨头,博裕资本自2010年成立以来,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打造了全周期资本运作与生态化战略的深度融合的投资版图。
早期参与阿里巴巴2012年对雅虎的股份回购计划,奠定了其捕捉数字经济红利的基因。
随后,博裕资本持续布局美团、滴滴等超级平台,并延伸至爱奇艺、快手、网易云音乐等新经济头部企业,构建起覆盖消费互联网全场景的投资网络。
在港股市场,博裕频繁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蜜雪冰城等明星IPO,4000万美元认购背后是对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押注。
而在不动产领域,通过控股金科服务36.24%股权并主导其与母公司金科股份的切割,既完成从财务投资到产业控制的角色转换,又在地产行业调整周期中获取优质物管资产。
当博裕资本重金押注SKP时,究竟看重的是什么?
首先,众所周知,SKP的运营密码始终与财富阶层的消费心理紧密咬合。从满千返百的店庆狂欢到全球首发的品牌策略,从单价千元的超市水果到仅供展示的千万级珠宝,其构建的不仅是消费场域,更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身份认同实验室"。
反观博裕资本近年在新消费赛道的布局逻辑,从完美日记的美妆革命到钟薛高的冰淇淋突围,其深谙Z世代对"社交货币"的渴求。
而今将SKP收入囊中,是将这种符号化消费的顶层设计纳入投资版图。
SKP超市里258元的红宝石柚与蜜雪冰城4元的柠檬水,在博裕的投资组合中形成了奇妙的战略互补,完整覆盖了从下沉市场到塔尖消费的全频谱。
虽然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但博裕此前在美团、滴滴等平台经济的积累,与SKP集品牌剧场、社交会所、文化地标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形成O2O闭环的想象空间,或许能产生新的变量。
博裕对金科股份32亿元仲裁的主动撤销,表面看似让步,实则为推动企业重整后以物抵债获取更大股权份额铺路,这种"以退为进"的操作收购SKP形成战略呼应:前者锁定地产寒冬中的物管现金牛,后者卡位消费升级的稀缺入口,共同编织出抗周期资产组合。
SKP易主的棋局刚落子,但资本重构消费生态的这盘大棋,显然才刚刚至中盘。
博裕能否早已跳出“抄底实体”的陈旧剧本,转而书写新的规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