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亲封白居易为 “诗仙”,后世文人却为何不满意?

揭秘历史谜团 7小时前 阅读数 0 #推荐

在唐朝璀璨的诗坛星空中,白居易无疑是极为耀眼的一颗。他一生创作颇丰,诗作通俗易懂,流传甚广,连孩童和胡人都能吟唱他的《长恨歌》与《琵琶行》。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极为赏识,在其去世后,饱含深情地写下挽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诗中,唐宣宗不仅高度赞扬了白居易六十年来的文学创作,更是直接将他称作 “诗仙”,给予了极高的官方赞誉。这在古代文人中,是极为罕见的殊荣,足见白居易在当时的影响力。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有皇帝的 “金口玉言”,但在后世文人的眼中,“诗仙” 这一称号似乎始终与李白紧密相连,鲜有人将白居易与 “诗仙” 划等号。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

李白,那可是个传奇般的人物!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力简直天马行空。比如他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观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他的个性也极为洒脱,狂放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对权贵的不屑与自身的潇洒,完美地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宛如仙人下凡。贺知章初见李白,读了他的《蜀道难》,就惊为天人,直呼李白为 “谪仙人”,从那时起,李白 “谪仙人” 的名号就不胫而走,“诗仙” 之名也逐渐深入人心。李白的诗歌,代表了一种超凡脱俗、自由奔放的精神境界,后世文人深受这种风格的影响,自然将 “诗仙” 的桂冠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则大不相同。他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更侧重于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像《卖炭翁》,通过描写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力求让普通百姓都能读懂,这种 “接地气” 的风格虽然让他在民间广受欢迎,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在一些追求高雅、含蓄的后世文人眼中,可能就显得不够 “仙气”。他们认为白居易的诗歌过于直白,少了那种让人回味无穷、捉摸不透的韵味,与他们心中 “诗仙” 应有的超凡脱俗形象不太相符。

再者,文学史上的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惯性。从唐朝之后,历代文人在学习和研究诗歌时,已经形成了对李白 “诗仙” 地位的普遍认知。这种认知在不断的传承中逐渐固化,很难因为皇帝的一首挽诗就轻易改变。而且,文人之间也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倾向,他们更倾向于从诗歌的艺术价值、风格特色、精神内涵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在他们看来,李白的诗歌在这些方面与 “诗仙” 的称号更为契合,而白居易则更适合其他的赞誉,比如 “诗王”“广大教化主” 等。

白居易虽然未能凭借皇帝的挽诗获得后世文人对 “诗仙” 称号的广泛认可,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好啦,今天关于白居易和 “诗仙” 称号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啦!大家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请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保准您往后财运亨通,干啥啥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揭秘历史谜团

揭秘历史谜团

解开历史上那些悬而未决的谜团,抽丝剥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