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选择:布林肯卸任前“真言”?: 难掩对华认知偏差,中立反成“罪”?

离别锁住思念 1个月前 (03-06) 阅读数 7 #推荐

布林肯卸任前“真言”?: 难掩对华认知偏差,中立反成“罪”?

最近,即将卸任的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接受《金融时报》的采访,谈及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罕见地用“两全其美”来形容中国的处境。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幡然醒悟”的味道,但细细品味,却依然暴露了美国对华认知的根深蒂固的偏差,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中立”立场的误解。

布林肯说,中国在处理俄乌问题上试图“两全其美”,既要与俄罗斯保持关系,又想帮助乌克兰实现和平。他还提到,尽管中国支持俄罗斯,但在核武器问题上,中国却选择与美国合作。这番话,看似客观,实则仍然带有西方视角下对中国“骑墙”姿态的揣测。

那么,布林肯为何会在卸任之际发出这样的声音?难道真的是良心发现,想要为中美关系留下一些“真知灼见”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1. 政治考量下的“缓兵之计”:美国大选在即,拜登政府深陷内外交困的泥潭。此时,缓和与中国的关系,至少可以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为美国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布林肯的表态,或许是为下一届政府预留一些回旋的余地。

2. 对华认知偏差的“冰山一角”:即使布林肯表面上承认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积极作用,但他骨子里仍然认为中国应该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他所谓的“两全其美”,实际上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否定。

3. 西方舆论环境的“真实写照”:布林肯的言论,反映了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妖魔化宣传。西方媒体总是习惯性地将中国的“中立”解读为“偏袒俄罗斯”,将中国的正常贸易往来视为“暗中支持”。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也绑架了西方政府的对华政策。

乌克兰的烽火,燃烧了整整两年。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观美国和欧洲,却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拱火浇油,唯恐天下不乱。在他们看来,中国不加入制裁俄罗斯的行列,就是“与邪恶为伍”,就是“背叛了西方价值观”。

西方国家的这种思维方式,简直是霸道至极。难道中国就必须按照他们的剧本走,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难道中国就不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吗?

更可笑的是,美国还指责中国向俄罗斯出售军用物资。要知道,美国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每年向世界各地出售的武器数不胜数。他们一边大发战争财,一边又指责中国“破坏和平”,简直是贼喊捉贼!

在核武器问题上,中美两国确实存在一些共识。双方都反对核武器扩散,都呼吁保持克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够达成一致。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绝不会妥协退让。

西方媒体经常拿中国的“中立”说事,认为中国应该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中立”,不是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地劝和促谈,努力为解决危机创造条件。中国的“中立”,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一方,而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说到底,中美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冲突,更是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美国总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中国的行为。这种傲慢和偏见,是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就拿“两全其美”来说,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中,往往带有负面含义,暗示着一种投机取巧、左右逢源的态度。但在中国文化中,“两全其美”却是一种追求平衡、和谐的智慧。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总是力求兼顾各方利益,尽可能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美国人根本不明白,中国的外交哲学,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不是自身的霸权,而是世界的共同繁荣。

布林肯即将卸任,他或许会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一个句号。但他留下的,却是美国对华认知偏差的深刻反思。只有放下傲慢与偏见,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才能找到中美和平共处的正确道路。如果还在用冷战思维来审视中国,那么中美关系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向对抗和冲突。这绝对不是世界人民所希望看到的。未来的中美关系,需要更多像莫莉·蒙哥马利(Molly Montgomery)这样的,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战略的政治家,而不是只会重复陈词滥调的政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离别锁住思念

离别锁住思念

离别锁住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