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交朋友就能治好自闭症?”这句话,可能害了孩子一辈子
“老师,网友都劝我多陪陪孩子,我每天都带孩子去公园,让他多和小朋友玩,为什么他还是没有社交,经常躲在我身后哭?”
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在咨询室里哽咽着问出这句话。她的困惑背后,是一个普遍却危险的误解——“自闭症就是性格孤僻,多交朋友就能好”。
这种存在偏差的认知就像一张隐形的蛛网,让无数家庭和孩子越是“努力社交”,往往越是“遍体鳞伤”。
一、自闭症≠内向,强行社交是一场“酷刑”人们总把自闭症孩子躲在角落的身影,简单粗暴的归结为“胆小”“腼腆”“不合群”,认为只要把他们放置于一个“合理”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跟小朋友熟络起来。但真正的自闭症患者面临的困境,远非“性格问题”可以概括:
l他们可能因为听觉敏感,觉得公园的嬉闹声像针扎耳朵;
l他们看不懂其他孩子挤眉弄眼的游戏规则,如同让外国人突然参加方言辩论;
l当被强行推到人群中心时,剧烈的焦虑会让他们尖叫、撞头甚至咬伤自己。
这不是叛逆,而是生理性的“警报”。就像强迫恐高症患者走玻璃栈道,越“锻炼”越崩溃。
二、为什么“多交朋友”治不好自闭症?1. “孤僻”是表象,脑神经差异才是真相
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他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不会社交”——无法理解表情、语调背后的含义,难以组织语言表达需求。
2. 盲目社交可能适得其反
一位特教老师分享:“我曾见过家长每天安排5场‘社交特训’,结果孩子看到陌生人就呕吐。后来改为每周1次短时结构化游戏,孩子反而开始主动拉我的手。”
三、比强迫合群更重要的事帮助自闭症孩子,不是把他们改造成“社交达人”,而是找到属于他们的沟通方式:
1. 允许“不社交”的权利
在超市里紧紧捂住耳朵的孩子,可能正在用这种方式对抗嘈杂环境的伤害。给他一顶降噪耳机,比指责“没礼貌”更有意义。
2. 用他们的语言说“你好”
有的孩子通过递卡片表达需求,有的喜欢用平板电脑打字交流。尊重这些特殊的“社交信号”,就像我们接受有人用微信而不用打电话。
3. 创造“安全社交”的台阶
从5分钟的小组平行游戏开始,用视觉提示卡预告活动流程,比直接把孩子丢进陌生人群更有效。就像教游泳要先在浅水区适应,而不是直接扔进深水。
四、当我们谈论自闭症时,该怎样正确表达关心?对家长不要说:“多带孩子见见人就好了。”
试着说:“孩子专注玩积木的样子很有创造力,需要我帮忙创造更安静的环境吗?”
对孩子不要强行拉手互动,你认为的善意可能会伤害到他。
可以这样做:保持1米距离,模仿他玩玩具的动作,等待他主动看向你。
放下“正常”的尺子那个躲在妈妈身后的孩子,也许永远学不会八面玲珑的社交技巧。但当他用彩笔画出漫天星河,当他记住整本列车时刻表,当他用公式解出复杂的数学题——这些“孤独”背后闪烁的光芒,同样值得被世界看见。
真正的包容,不是逼星星发光,而是允许星星以自己方式闪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