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国结盟,也没必要挖中国墙脚,俄罗斯的胃口,有时候太大了

科普启示纪 2天前 阅读数 0 #国际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大国关系的走向始终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中俄两国地缘相近、利益交织,在诸多国际事务中携手合作。

对于中俄关系的发展模式,有观点提出:不同中国结盟,也没必要挖中国墙脚,俄罗斯的胃口,有时候太大了。这一观点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际关系考量与利益权衡?又为何会引发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从克格勃到克里姆林宫

要聊中俄关系,离不开俄罗斯的掌舵人,弗拉基米尔·普京,他于1952年10月7日生在列宁格勒,是俄罗斯过去二十多年的核心人物。

普京年轻时不是什么天皇贵胄,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是海军老兵,母亲是工厂工人。他从小就不是省油的灯,喜欢打架,但脑子也好使。

1975年,他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法律系毕业,直接进了苏联的克格勃,也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进的地方,克格勃是苏联的情报和安全核心。普京干得不错,80年代被派到东德德累斯顿当了五年情报官,专门盯着北约的动静。那时候冷战正酣,他学会了怎么在高压环境里玩情报游戏。

1991年苏联解体,普京的克格勃生涯也跟着结束了。他回了圣彼得堡,在市政府干起了对外经济关系的活儿,搭上了当时市长索布恰克的线。这段经历让他从情报圈子跳到了政坛。

1996年,他被调到莫斯科,先在总统办公厅混了个副主任,后来当上了联邦安全局(FSB)的头儿。1999年,叶利钦突然把他提拔成总理,同年年底叶利钦辞职,普京顺势当上了代总统。2000年3月,他正式当选总统,从此开始了他在俄罗斯的“铁腕时代”。

普京上台时,俄罗斯刚从90年代的乱局里爬出来,经济崩盘,车臣战争没完没了,国家威信跌到谷底。他靠着能源价格上涨的东风,把经济拉了起来。

2000到2008年,俄罗斯GDP翻了好几倍,普通人日子也好过点了。但他不是靠温柔手段上位的,对反对派和媒体的打压很狠,国内异见声音基本被摁死。这招在国际上挨了不少骂,可在俄罗斯老百姓眼里,他是救国家的硬汉,支持率一直不低。

对外政策上,普京一开始还想跟西方搞好关系。2001年“9·11”之后,他第一个给美国总统打电话,表示支持反恐。可北约东扩、美国在东欧搞反导系统,让他觉得西方不靠谱。慢慢地,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2001年,中俄签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成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后来,能源合作、军事演习、国际组织里的联手,都让中俄越走越近。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西方制裁俄罗斯,普京更得靠中国撑场面。2019年,两国关系升级成“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听着挺高大上,其实是不得已的抱团取暖。

伙伴不是盟友,俄罗斯胃口不小

中俄关系的核心,是双方在国际上的共同利益。简单说,就是都不爽西方,尤其是美国,想搞个多极世界,别让美国一家独大。在联合国安理会,两国经常一块儿否决西方的提案,比如叙利亚问题上,两人就站一边。

2023年,双边贸易额冲到2400亿美元,中国成了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能源合作——俄罗斯往中国卖天然气、石油,中国帮俄罗斯顶住西方制裁的压力。

但别以为这就是结盟。中俄从来没签过军事同盟条约,也没说要互相保卫对方。中国老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俄罗斯也没打算把身家性命全压在中国身上。两国是战略伙伴,合作是为了自己利益,不是要当对方的铁杆小弟。

俄罗斯有时候胃口确实大,尤其在国际组织里爱搞点动作。比如上海合作组织,本来是中俄加上中亚国家搞的一个安全和经济合作平台。

2023年,俄罗斯推着伊朗加入了上合组织。这事儿听着挺好,伊朗跟俄罗斯关系铁,俄乌冲突后伊朗还给俄罗斯送无人机,俄罗斯也卖给伊朗战机。可中国对这事儿不完全买账。上合组织在中国的定位是稳住中亚,促进经济整合,不是要变成反西方的军事集团。俄罗斯这么一搞,有点跑偏的意思,中国得掂量掂量,别让这组织变了味。

2024年10月,普京在喀山金砖峰会上喊话,要加速扩员,拉上阿尔及利亚、埃及这些国家。俄罗斯跟这些国家有武器和能源生意,想借金砖平台多拉几个盟友,壮壮声势。

可中国是金砖里经济最强的,扩员得看它的全球战略,不能随便点头。俄罗斯这么急吼吼地推,多少让中国有点不自在,毕竟金砖不是谁想加就能加的,得大家伙儿同意。

俄罗斯一直把中亚当自己的后院,苏联解体后靠独联体和军事基地在那儿维持影响力。可中国这些年靠“一带一路”杀进来了,大手笔投铁路、公路、能源项目,经济上把中亚拢得挺紧。

中国在中亚的铁路网计划,直接连通了中亚和中国市场,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都搭上了中国的高速列车。但俄罗斯更在乎安全合作,想在中亚多签点军事协议。经济和安全的优先级不一样,中俄在上合组织里协调起来就有点费劲。

能源是中俄关系的大头。2023年,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往中国输气,量不小,2024年液化天然气出口还涨了3.3%。这对俄罗斯是救命稻草,西方制裁下,能源卖给中国能换外汇。可具体项目上,两国也有扯皮的时候。比如西伯利亚-2号管道,中国否决了走哈萨克斯坦的方案,俄罗斯就不太乐意。这种分歧不算大,但说明双方合作不是一团和气,总得磨合。

中俄关系是基于利益的合作,俄罗斯想借中国抗压,中国想用俄罗斯平衡西方。但俄罗斯的野心——在国际组织里拉帮结派、在中亚守地盘、在全球事务上抢风头——有时候会让中国觉得,这家伙胃口是不是太大了点?中国不至于翻脸,但肯定得留一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合作加深,摩擦难免

2025年,中俄关系估计还是这个路子:合作越来越深,但小摩擦少不了。普京还在台上,俄罗斯还得靠中国撑着,俩大国在全球博弈里继续抱团。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从几个角度瞅瞅。

技术上,中俄最近挺热乎。2024年底,普京签了个指令,要跟中国搞人工智能联合研究,还打算出国际期刊。

2025年初,上海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跟俄罗斯的斯伯银行说要扩大合作。这事儿听着高大上,可真干起来不容易,合作能走多远还得看实际成果。

能源这块,中俄关系的主心骨地位估计不会变。2025年4月,中国大使说要多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西伯利亚管道还会接着干。但像西伯利亚-2号这种项目,分歧估计还会有。

外交上,中俄还会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平台上联手。2025年2月,拉夫罗夫和王毅在G20外长会上碰头,聊乌克兰、中东、美国的事儿,估计还是老一套:反对西方霸权,推动多极化。可乌克兰战争这根刺还在,中国保持中立,俄罗斯有点不得劲,但也不敢撕破脸。

往后看,中俄合作肯定还得加码,尤其是在能源、技术、国际组织里。但俄罗斯的“胃口”会不会继续膨胀,触碰中国的底线,是个问号。中国会接着保持独立性,不想被俄罗斯拖太深。俩大国就像跳双人舞,步子得合拍,但谁也不想让对方踩了自己的脚。

中俄关系这盘棋,普京下了大半辈子。从克格勃到克里姆林宫,他带着俄罗斯从低谷爬起来,又在西方围堵下找中国当靠山。这俩国家关系近,但不铁;合作多,但有缝。俄罗斯的野心不小,想在国际上多抓点筹码,可中国不傻,防着点也正常。未来几年,这场博弈还得继续,到底谁占上风,或者能不能一直平衡下去,谁也说不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科普启示纪

科普启示纪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