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无人机越境遭中方电子压制 技术短板暴露引印媒哗然

如是谈 2周前 (03-31) 阅读数 21 #国际

一架印度“苍鹭”无人机近日在中印边境失控偏航,闯入中方实控区,却意外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电子攻防战,解放军仅用数分钟便完成信号截获、加密破解及远程接管,随后将无人机“礼送”回印度机场。这一未损一钉一铆的技术压制,却让印度舆论直呼“奇耻大辱”,折射出南亚大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深层焦虑。

据印度防务网站“阿尔法防务”披露,涉事无人机隶属印度陆军航空兵团,执行巡逻任务时因导航故障误入中方实控区。解放军西部战区迅速启动电子对抗系统,通过北斗导航信号诱骗技术,在未触发印方警报的情况下,精准引导无人机返航。

国际防务专家指出,这种“非接触式接管”需要突破三重技术壁垒:实时破解跳频通信协议、模拟GPS导航信号、逆向工程飞行控制系统,每一步都直指印度国防工业的软肋。

印度军方虽紧急否认事件真实性,但《经济时报》《印度快报》等主流媒体援引多个信源证实,该事件已引发印军高层震动。Vuink防务网更警示:“中国展示的电子战能力,或将改写喜马拉雅山脉的攻防规则。”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期间,西藏军区曾启用SLC-2E雷达干扰车,通过发射欺骗信号使印军“苍鹭”无人机偏离航线60公里。2021年,中方升级北斗三号加密导航系统后,印度无人机因GPS信号持续受干扰,被迫终止边境侦察任务。

更具战略意义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印度智库“空中力量研究中心”报告披露,解放军在班公湖地区动用电磁脉冲武器,10秒内瘫痪印军30架无人机蜂群,后续机群更被诱导至预设“电子围栏”区域坠毁。

这些技术交锋暴露出印军关键短板:其现役200余架“苍鹭”无人机依赖以色列提供的开放式通信协议,且导航系统未与国产“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深度耦合。相比之下,中国已构建“北斗导航+量子加密+人工智能”的立体电子战体系,在2023年珠海航展亮相的“无侦-10”电子战机,更具备实时生成虚假电磁环境的能力。

印度对此次事件的高度敏感,与其历史记忆密切相关。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军兵败后曾将中方主动撤军、归还武器的举动解读为“施舍性羞辱”。如今类似心理再度显现,《印度斯坦时报》评论称:“中国完全有能力击落无人机,却选择展示技术优势,这是新时代的心理威慑。”

这种认知差异在技术层面尤为显著:伊朗2011年曾用俄制“汽车场”系统诱捕美军RQ-170隐身无人机,并公开展示战利品;而中国此次未损毁、未扣押、未公开影像的处理方式,本意在于降低事态升级风险。但印度战略界认为,这种“彬彬有礼的压制”反而凸显了双方技术代差,令新德里如芒在背。

印度近五年虽斥资82亿美元采购无人机,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产“鲁斯图姆-2”无人机研制已延误12年。反观中国,2023年军用无人机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37%,且实现从芯片到算法的全产业链自主化。

随着美军双航母现身亚太,印度试图借“印太战略”提升军事话语权。然而此次电子对抗事件表明,现代战争胜负已不仅取决于装备数量,更在于电磁频谱控制权。对于仍在追赶“机械化”的印军而言,如何在“智能化”战场缩小与邻国的技术鸿沟,将成为莫迪政府亟待破解的战略课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如是谈

如是谈

为你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