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开放展示活动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第34届学术年会隆重举行
当AI走进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当百年名校遇见人工智能大咖,该如何重塑教育未来?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发文《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2025年4月18日,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开放展示活动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第34届学术年会盛大启幕!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羊区教育局主办,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承办,活动聚焦跨学科融合、跨学段贯通的青羊表达,吸引了全市各小-初-高-大全学段一线教师及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来自绵阳、德阳、遂宁、自贡、阿坝州等地市州近500人线下参会,共探AI赋能课堂变革的成都实践!
活动以“依标教学 AI赋能:指向学生思维进阶的课堂追求”为主题,来自成都市三所“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成都市实验小学)及两所树德集团校(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和成都市树德实验弘毅分校)九位老师,从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进行了AI赋能课堂教学变革的交流分享和课例展示,展现了成都市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本次活动通过继教网和教研网向全国同步直播。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教育部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在线上给与会者做主题报告。
线下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与专家有:青羊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媛,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所所长袁文,成都市树德中学纪委书记、副校长熊光燕,成都市树德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林姝,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航、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数学教研组长岳迎春、成都市实验小学一校三区校内教研员罗东来、华为云川藏教育总经理张宇。
参与课例点评的专家有市教科院高中英语教研员黄正翠、高中物理教研员林绍乾、中学数学教研员苏文玉、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韦思铭、中小学美术教研员辜敏。青羊区教科院物理教研员陈旻玥、英语教研员唐忠成,市美术兼职教研员邓娜分别担任了科学、人文、艺术课例的主持人。
参与圆桌论坛的专家及企业代表有:市教科院信息科技教研员张兆迪,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许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吴涛,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华帅,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党支部书记郭子其,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副校长文华,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助理康宁。
成都实践:共赴教育数智化转型
上午的系列活动由袁文所长主持。
开幕式上,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校长罗宇进行了主题解读。作为具有百年红色基因的历史名校,树德协进聚焦“红色基因传承”与“数智技术赋能”双向融合,以文化根脉涵养家国情怀,以技术革新驱动课堂变革,为培养兼具红色底蕴与创新能力的“红芯”人才擘画蓝图。罗校长从四个维度分享了树德协进的实践探索和愿景:一是红色育人:以文化根脉铸魂,厚植家国情怀;二是数智赋能:以AI技术提质,重构教育生态;三是协同创新:构建“中-大-研-企”育人生态;四是未来展望:树德协进将以使命自觉、教育自觉、创新自觉回应时代召唤。
何媛局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共探A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智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的实践路径,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撬动课堂变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守立德树人之正,创改革谋篇之新。二是守教育强国之正,创AI赋能之新。三是守依标教学之正,创思维进阶之新,努力书写“数智融合、育见未来”的青羊答卷。
黄祥勇副院长在讲话中期望:要立高谋远,以成都实践回应国家战略;深耕实践,创新范式引领教学变革;协同共创,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他倡导老师们以三个“坚守”共赴征程:坚守育人初心,以AI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坚守成都魄力,以树德经验、青羊实践持续擦亮“智慧教育示范区”品牌;坚守创新胆识,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为全国贡献更多“教科书级”的AI教育范式。
在“AI赋能科学、人文和艺术课堂教学变革探索”的主题交流环节,树德协进物理教师龙泽娜、英语老师周珏钰和实验小学美术教师罗东来结合本校实践探索做案例分享。
课堂变革:AI赋能教学新样态
5所学校6节跨学科AI赋能教学的展示课生动呈现了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在科学学科领域,树德协进中学物理教师刘露执教的《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创新性地将传统实验与AI技术相结合,让知识具象化;石室联中数学教师王虹霄带来的《现实中的变量》,借助AI技术创设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提升学生思维建模能力。
科学学科展示由区教科院物理教研员陈旻玥主持,市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苏文玉、高中物理教研员林绍乾分别进行点评:课堂表达中通过用这种交互式的AI功能,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把生活中的个性事物和现象,抽象成数学的符号语言,再用数学的思维去演绎去发展,最后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教学实践中,老师不仅是课堂的设计者,更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资源的整合者。数学、物理与AI的联袂,让师生见证了AI与学科融合的力量,倡导老师们用AI强大的算法去开创未来的教育。
艺术学科展示中,成都市实验小学罗东来、李子夷两位老师联袂呈现的《从汉字出发——寻美姓氏》是一节融合语文、美术与AI的跨学科课程;树德中学谷雨老师的《古韵新声:诗词音律的算法织韵》借用AI作曲工具为《静夜思》等经典作品谱曲,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例展示由市美术兼职教研员邓娜主持,市教科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辜敏、四川音乐学院韦思铭教授做了深度点评:罗东来、李子夷两位老师共同执教的美术课用AI将抽象的家风转化为可视化的符号,通过创意实践,引导学生用画笔和电脑两种不同的工具来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牢记姓氏就是我们的根与脉;谷雨老师的课堂设计独具匠心,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AI作曲的神奇魅力,她把音乐和文学作品巧妙编织在一起,让学生在跨学科的融合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彰显了守教学之正、创赋能之新的使命担当。
人文学科的展示聚焦语言学习与思维培养。树德协进中学李欣然老师在英语课Invention Stories中,利用AI数字人技术创设科学家访谈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科技发明背后的故事,培养批判性思维;树德实验弘毅分校唐博老师的写作课Benefits of Exercise则展示了如何借用AI提升写作指导的精准度。
课例展示由区教科院英语教研员唐忠成主持,市教科院高中英语教研员黄正翠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构想在课堂中的呈现、AI赋能在课堂应用环节中的探究这两个维度做了精彩点评。她认为李欣然老师的课凸显了“四有”,即有主线、有语言、有支架、有思维,分别从主题理解、单词读音、生词学习、反复练耳等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有框架、语言有展示;唐博老师的课则凸显了“四实”,即真实、充实、扎实、厚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非常充分,确保了真实学习的发生。 黄老师建议,AI赋能英语教学应坚持四个原则:学习内容精选和生成、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环境的重构、精准评价的实施。
思想碰撞:同绘智慧教育新图景
下午的活动由树德协进中学教务处主任李杰主持。
熊光燕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三个关键维度:一是锚定国家战略,以智启新,让技术扎根教育机理;二是守正创新,警惕“重器轻道”、突破“点状应用”、把握“加减智慧”,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本真;三是协同共创,迈向“人机共育”的未来图景。
周洪宇教授寄语与会者,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构建“师生共同课堂”,在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由师生共同构建、合作进行,体现做、学、教统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小先生)、AI智能师三位一体的“师生三师课堂”。
“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成都市实验小学的校长助理康宁作了专题分享——《“人工智能+教学”方案规划及进度》,既有实践探索,又有蓝图规划。
华为云川藏教育行业总监张宇与树德协进“红芯”科创实验班学生代表及来宾共同见证“红芯”+鸿蒙课程的发布,开启了“红芯”创新人才培育的新篇章。
熊璋教授在《坚持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主题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性、坚持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操作性,分析了从数字素养与技能到人工智能素养的变化趋势,强调了防止人工智能教育虚化、弱化、分化、神化等“四化”倾向的重要性,并提出当代切实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可行路径。
张兆迪教研员主持圆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教学’的困境与突围”与七位专家、学者展开圆桌论坛。从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与技术的工具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如何走出“技术热应用冷”的困境, 如何避免因过度依赖AI导致学生试错、反思等关键能力的弱化等维度进行深入讨论。
最后,罗宇校长再次代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全体师生向与会的所有领导、专家,以及线上线下参与活动的教育同仁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呼吁所有教师未来以理性拥抱技术,以初心守护教育,以教育之光照亮AI时代的星辰大海!
“红色育人,育兴邦之人”,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植根百年红色沃土,抓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契机,迭代人才培养路径,以AI全面赋能“红芯+鸿蒙”课程建构、学科课堂融合与变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及“红芯”创新人才培育,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肩负起数智时代“省一”示范的育人使命担当!
文字 税 华、刘立锋
编辑 郑国利
一审 刘立锋
二审 刘 波
三审 施德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