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共有5个皇帝没儿子,谁继承了他们的皇位?
按“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一旦皇帝驾崩,其皇位便会由儿子来承袭。这里面,嫡长子往往具有优先继承的资格,此乃古代皇位传承的重要方式。
要是皇帝膝下没有儿子,在挑选继承人这件事儿上,可选择的范围就变得宽泛许多,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操作空间。
皇帝继位情况多样,有的是侄子承接大统,有的由兄弟登上皇位,还有的竟然是叔叔接过皇权,不同的传承路径,构成了复杂的皇位交替局面。
挑选继承人时,并非铁定依循礼法顺序来定。实际上,大概率得全面权衡各方利益关系,把各方面的利害得失都考虑进去,而非仅按常规的礼法次序行事。
在西汉被官方认可的11位皇帝当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足足有5位皇帝没能诞下儿子。这一情况在当时的皇室传承中,显得颇为特殊。
接下来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位接过了他们皇位的接力棒呢?
【01、汉惠帝刘盈】
严格来讲,汉惠帝究竟有无子嗣,这事儿颇具争议,堪称一桩未解之谜。围绕此问题,众说纷纭,一直没有确凿定论。
据史书记载,汉惠帝在位时,对外称有六个儿子。这其中,有两个儿子先后登基称帝,然而他们不过是吕后操控下的傀儡,完全没有自主权力。
吕后离世后,功臣与宗室携手行动,一举诛灭吕氏势力,同时废掉了吕后所立的小皇帝,朝堂局势就此发生重大改变。
他们坚称,这六个小孩并非汉惠帝的亲骨肉。当初吕后把怀有吕家子嗣的女子送进宫中,等孩子生下来,就对外假称是汉惠帝所出。
后来大多人觉得,这是功臣与宗室为把小皇帝赶下台,编造出的超级大谎言。功臣和宗室为达目的,故意炮制这样的虚假说法,意图改变小皇帝在位的局面。
不管事实究竟怎样,在西汉官方认定中,汉惠帝确实没儿子。基于这一状况,朝廷顺势开启挑选新皇帝的流程,着手在合适人选里,为大汉王朝寻觅新的君主。
依循礼法,新皇帝需从汉惠帝侄子辈中挑选一人,过继给汉惠帝,以承接汉惠帝的皇位大统。如此,方能合乎当时的皇位传承规制,完成政权交替。
汉惠帝那最具继位资格的侄子,乃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从名分上看,他无可挑剔,在铲除吕氏势力的行动中,更是功绩斐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要是他登上皇位,那可就难以掌控了,而且那些功臣,也捞不着“拥立皇帝的功劳”,这对功臣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最后,宗室与功臣觉得“刘襄的外戚太过张狂,怕成下一个吕氏”,便否定了刘襄,转而拥立没什么存在感的刘恒做皇帝,这刘恒,便是后来的汉文帝。
从礼法角度看,汉惠帝刘盈的处境着实棘手。依照宗庙 “左昭右穆” 的布局规则,相关安排面临不小麻烦,使得刘盈在礼法层面的状况颇为尴尬。
不过,拥立一位脾气温和、容易掌控的皇帝,对多数人而言,是符合他们切身利益的。如此一来,各方势力在利益权衡下,会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皇帝来维护局面稳定。
然而刘恒入京后,功臣们惊觉,这位新主并非如他们先前所设想般易于掌控。事情后续如何发展,那便另当别论了。
【02、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身为汉武帝之子,年仅21岁便离世。彼时,他的皇后上官氏更是年轻,才15岁。
权臣霍光对汉昭帝后宫管控甚严,命宫女穿上难脱的裤子。还指使太医向汉昭帝进言,称其身体欠佳,建议他只与皇后行房,以此掌控后宫局面。
这般局势下,汉昭帝想诞下子嗣着实不易。各方因素交织,让其生育之路阻碍重重,要成功生出儿子,实在面临诸多困难,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汉昭帝驾崩时,并未立下有关继承人的遗诏。其离世后,为大汉王朝挑选新君这一关键且艰巨的任务,便交到了霍光手里。
霍光面临着三条路可走:一是继续维持现状,稳固现有局势;二是大胆革新,尝试新的举措;三则是另辟蹊径,寻找全新的发展方向,每一种选择都将对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讲讲汉武帝三子刘旦这一支。要知道,刘旦是遭霍光逼迫而亡,如此一来,霍光便成了刘旦儿子的仇人,这其中的恩怨纠葛也就此埋下。
再说,汉武帝四子刘胥这一支。但刘胥那时差不多50岁了,要是他登上皇位,霍光就没机会把控大权。毕竟年纪摆在那,情况与霍光期望不符。
再看,汉武帝孙子刘贺,这昌邑王年仅19岁,在朝中毫无根基可言。如此情况下,他要想站稳脚跟,继续当王,只能依赖霍光,受其扶持。
霍光为让自身利益达至顶峰,在众多候选人里挑中刘贺,扶持其登上皇位,期望借刘贺之手,进一步稳固和扩张自身的权势。
但刘贺刚到长安,便迫不及待地着手抢夺权力。他这一来,就迅速将手伸向权力领域,试图掌控局面,开启了一场权力角逐。
他佯装一副荒唐模样,大把大把地给手下分发兵器,让他们武装起来。同时,对从昌邑国跟着他到长安的人,也大力提拔,想用这法子跟霍光对着干。
刘贺将霍光外孙女所在的上官太后宫中的卫尉全部更替,这一举动让霍光警觉起来,他心里明白,事情绝不能再这般任由发展下去。
要是还不赶紧想办法,霍光怕是会被刘贺给害了。这形势紧迫,必须得有所行动,不然霍光的性命堪忧,刘贺的行为已经对霍光构成严重威胁。
随后,霍光与朝中重要大臣一同商议,共同向执掌大权的上官太后呈上奏章,陈述缘由,最终成功将刘贺的帝位废除。
接下来选谁当皇帝呢?总不能又把之前被淘汰的那俩选项重新拿回来吧,肯定得从别的里头挑挑,找个更合适的人坐这皇位。
就在此时,当过将军府长史的丙吉,向霍光提了个主意:卫太子刘据有个孙子刘病已,人还活着呢,此刻正待在长安城里头。
从民间成长起来,既没什么背景根基,年纪才18岁。于霍光而言,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他心中理想人选的标准。
霍光随后把刘病已过继给汉昭帝,着力辅佐他登基,让刘病已顺利坐上龙椅,这位登上皇位的刘病已,便是历史上的汉宣帝。
【03、汉成帝刘骜】
汉成帝乃汉宣帝之孙。其原配皇后许氏,乃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侄女。许氏出身于这般皇室姻亲家庭,与汉成帝结为夫妻,在宫廷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许皇后早前育有一儿一女,可惜俩孩子尚在襁褓便不幸夭折。汉成帝对许皇后宠爱有加,专宠长达十数年,在这期间,后宫其他妃嫔愣是没能给汉成帝诞下子嗣。
等许皇后上了些年纪,汉成帝对她的兴致逐渐淡去,不再像从前那般钟情。这时,他的心思全转到了赵飞燕姐妹身上,对她们宠爱有加,许皇后彻底失了宠。
汉成帝的后宫里,赵飞燕与其妹赵合德虽备受宠爱,却都未能给成帝诞下皇子。不管是姐姐飞燕,还是妹妹合德,在生育一事上,最终都未能为成帝达成心愿,诞下男性子嗣。
汉成帝驾崩后,有大臣上奏,指控赵飞燕妹妹赵合德暗中算计,致使皇子被害,让汉成帝没能留下子嗣。这段历史便衍生出 “燕啄皇孙” 这一典故流传于后世。
话说,赵飞燕姐妹进宫那会,汉成帝已年满34岁,登基为帝也有14年之久,然而他膝下竟无一个儿子能平安存活下来。
他没有子嗣,这事儿和赵飞燕姐妹究竟关联几何,着实不好讲。要知道,这背后的缘由错综复杂,难以简单断定二者之间存在何种确切联系。
跟西汉那些没子嗣的皇帝不一样,汉成帝在挑选接班人这件事儿上,可是自己拿主意做的选择。他并非像其他无子皇帝那般,而是主动决定了继承人的人选 。
远在公元前9年,时年43岁的汉成帝心里明白,自己恐怕往后难再有子嗣,便着手用心物色合适的继承人选。
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选,其一是三弟刘兴,其二则是已逝二弟的儿子刘欣。
汉成帝为考量两位候选人,特意将他俩一同传唤至长安。他想通过此举,全方位对二人展开考察,看看谁更能胜任相关事务。
刘欣要进京城那会儿,他祖母定陶太后傅氏拿了好多珠宝,去打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和舅舅王根,想让这两人在皇帝面前替刘欣美言几句。
此外,汉成帝有所顾虑,要是把弟弟立为新帝,那自己在宗庙中的地位可就不好说了,难免会陷入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
末了,汉成帝把侄儿刘欣收作嗣子,如同将其纳入自己传承的脉络。紧接着,便将刘欣册立为皇太子,为王朝的后续交接做准备。
汉成帝驾崩后,年仅19岁的刘欣登基称帝,史称汉哀帝。在那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年轻的刘欣开启了属于他的帝王时代,于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
【04、汉哀帝刘欣】
汉哀帝,这位在历史上颇具名气,因“断袖”之举而为人熟知的帝王,其这段特殊故事让他在众多皇帝中显得格外不同。
有一回,汉哀帝与董贤同榻而眠。汉哀帝率先醒来,打算起身,然而董贤仍沉浸在酣睡之中,脑袋恰好压在了汉哀帝的衣袖上,使得汉哀帝一时难以动弹。
汉哀帝生怕吵醒董贤,小心翼翼地操起剑,轻轻割断自己衣袖,动作极为轻柔,随后无声无息地起身,生怕发出一丝声响惊扰到董贤。
“断袖之癖”这一典故的来历便是如此。它讲述了一段特殊故事,因某个特定举动,衍生出这一独特说法,在历史文化中留下印记。
汉哀帝对董贤极为宠爱,但他也没疏忽后宫事宜。即便钟情董贤,仍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后宫众人,没因偏爱一人而冷落整个后宫。
傅氏身为他的皇后,所受荣宠极为罕见。当时先帝汉成帝的棺椁尚置于前殿,汉哀帝便急不可耐地给傅皇后的父亲封了侯,对傅氏一族的厚待可见一斑。
傅皇后出身的家族,那可是威风赫赫。在当时的社会,其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高到让人咋舌,处处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尊贵与荣耀,着实算得上是超级显赫的存在。
汉哀帝将董贤的妹妹宣入宫中,封其为昭仪。这一举措,使董氏家族在宫中又添一分势力,董贤妹妹也由此踏入宫廷,开启别样宫廷生涯。
但可惜,汉哀帝在位不过短短6年,便溘然长逝,当时他年仅25岁,如此年轻便结束了皇帝生涯,实在令人唏嘘。
甭管是傅皇后,还是董贤妹妹,都没给他生出个儿子来。在子嗣这件事上,这两位女子皆未能达成,为他诞下儿子的愿望终究落空。
汉哀帝刚驾崩,长久受抑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立马拉着侄儿王莽,匆匆赶到未央宫,直接从董贤那儿把大权抢夺过来,董贤根本无力阻拦,权力就此易主。
汉哀帝的亲祖母并非王政君。王政君能被汉哀帝敬称太皇太后,皆因她身为汉元帝的皇后,又是汉成帝的亲妈,凭借这层关系,才在宫廷有了如此尊崇地位。
然而汉哀帝掌权时,大力提拔祖母、母亲及妻子娘家的外戚势力,有意打压王家外戚。致使王政君的侄儿王莽,都被迫回到封地,王家外戚在朝中地位大幅下降。
这一回重掌大权,王政君跟王莽寻思着,可不能再经历汉哀帝那时的事儿了。得找个好掌控的人来当皇帝,如此才能避免之前的状况再次发生。
挑选新皇帝这一关键使命,交到了王莽手中。此等重大职责,意味着王莽将在这一历史节点,发挥关键作用,承担起抉择新帝、影响王朝走向的重任。
这时候,往昔跟汉哀帝竞争皇位的中山王刘兴早已离世。而刘兴的儿子刘箕子,年纪尚小,仅有9岁。
王莽挑中的,正是刘箕子这孩子。在众多选择里,王莽把目光锁定在了刘箕子身上,认为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此确定下来。
照理讲,新皇帝应从汉哀帝的下一代中挑选。然而,最终选定的刘箕子,乃是汉哀帝堂弟。王莽没让刘箕子过继给汉哀帝,反倒将其过继给了汉成帝。
汉哀帝在宗庙中陷入极度难堪之境。这背后实则是王莽有意报复,因之前汉哀帝打压了王氏外戚势力,故而王莽借此让汉哀帝于宗庙之地处境尴尬。
王莽生怕日后刘箕子掌权后冷落王家外戚,竟严禁刘箕子的母亲与其他亲属跟随其一同前往长安,极力避免外戚势力被边缘化。
刘箕子即位后,将名字改成刘衎 。此人便是汉朝末代帝王汉平帝。在历史的舞台上,他成为了大汉王朝走向终结的标志性人物,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政治风云。
【05、汉平帝刘衎】
王莽为切断汉平帝生母外戚势力,给卫姬安排了个宗室子弟,直言:“往后他就是你儿子,你跟皇帝再无瓜葛。”以此杜绝汉平帝生母这边外戚对朝政可能产生的影响。
卫姬无奈与儿子分离,整日以泪洗面,一心盼着能与儿子团聚。就在这时,她意外收到一封从长安寄来的信,而寄信之人,竟是王莽的嫡长子王宇。
起初,王宇心里琢磨,父亲对待汉平帝母子的做法,着实不地道。要知道,等汉平帝成年,说不定会找王家算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王宇想着给王家谋条退路,便主动对汉平帝的母亲施以援手,满心期待能助力她顺利踏入长安,以此为王家寻得一线生机。
没过多久,王莽就察觉到了此事。他消息灵通,事情刚有个苗头,便迅速知晓,就像拥有敏锐的触角,一下子捕捉到了这件事的动向。
王莽心狠手辣,为达目的,毫不留情地把嫡长子给杀了。不仅如此,他还将卫姬一族几乎灭尽,仅留卫姬一人。可卫姬遭受如此重创,不久便在无尽悲恸中离世。
小汉平帝年纪尚小,只能眼睁睁瞅着自己母亲一族惨遭覆灭,却丝毫没有办法,稚嫩的他面对这般残酷变故,满心无奈,却无计可施。
他即将迎娶王莽之女。此前,诸多筹备事宜已悄然展开,一场盛大的婚礼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之中,这位新郎倌,马上就要把王莽家的千金娶进家门。
汉平帝迎娶王莽之女后的次年,于未央宫猝然离世,年仅十四岁。当时他成婚尚不足一载,生命便戛然而止,在未央宫这座宫殿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对于他的死亡原因,存在诸多疑点。人们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离世充满困惑,其背后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死因难以轻易定论。
据部分史籍记载,汉平帝知晓母亲的悲惨境遇,心中极为愤慨,扬言日后定要替母报仇。王莽生怕留下隐患,便狠下心来,将汉平帝毒死以除后患。
部分史学家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觉得王莽在当时并无杀害汉平帝的必要,这事儿疑点重重,从各种因素分析,实在难以理解王莽为何要在那时对汉平帝下手。
总归来讲,汉平帝年仅14岁便离世,没留下子嗣。如此一来,给汉朝寻觅新继承人这一艰巨任务,又一次落到了王莽身上。
此次,王莽挑中的,乃是汉宣帝的玄孙刘婴,那时刘婴年仅3岁。
然而,王莽并未让刘婴登基称帝,反倒封其为皇太子。王莽自己却当上 “摄皇帝”,还放话,待刘婴成年,便将政权归还给他。
才三年时间,王莽便公然篡夺汉朝江山,堂而皇之地登上皇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统治,汉朝天下就此易主。
如此看来,刘婴压根一天皇帝都没当成。虽说汉平帝并非让西汉覆灭的君主,但确实是西汉最后一位帝王。
【06、写在最后】
在汉朝那5位没有子嗣的皇帝里,仅有汉成帝,亲自选定了皇位的接班人。其余几位,并未如此行事,这在汉朝皇室传承中,也算是一种特殊情况。
在众人之中,唯有他一人成功迈过四十多个春秋。然而遗憾的是,他膝下那些儿子,竟无一人能在世上长久存活,均未能继续人生旅程。
剩下的4个人,全都早早离世,正值青春年华就逝去了。其中岁数最大的,要数汉哀帝,可他也仅仅活到25岁,实在令人惋惜,如此年轻便告别了这世间。
他们的接班人,全是权臣挑的。权臣一门心思想保住自个儿权势,根本不管啥礼法,也不考虑先帝的好处,有时候还会把先帝弄得很下不来台。
这无疑给权臣王莽登上高位创造了绝佳条件。凭借此,王莽得以在权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其后续上位铺就了一条顺畅之路。
大概,这便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大汉王朝气数已然走到尽头了。传说中的那般,汉室统治的运势仿佛已消耗殆尽。
你对此作何判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