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我们,大胆用新人,绝对亮瞎你双眼

邬宇轩阿 1周前 (03-25) 阅读数 12 #推荐

近日,我阅读到一篇报道,其中有人建议雇主在招聘时不应将年龄超过35岁作为门槛。对此观点,我深表赞同。鉴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短缺现象,企业找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属不易。若再增添严格限制,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寻找合适员工的难度。

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主要取决于年龄大小。尽管有民间故事称甘罗12岁就当上了宰相,这种说法或许有所夸大,但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个叫甘罗的少年,在朝廷中担任官职,这是有史料可查的。

自古以来,年少者亦能成就非凡。很多时候,那些初涉世事的新手,一旦获得机遇,同样能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与惊人表现。

今日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当时正值五胡纷争,各地势力割据自立,犹如一个个小国家。在遥远的西北河西走廊一带,存在着一个凉国,历经数代传承,延续到了张重华这一代。老凉王去世时,张重华年仅十六,便接过了王位。

凉王朝的东北部毗邻着具有威胁的匈奴政权——后赵。后赵意图利用凉王朝在重要人物逝世后政权更迭的时机,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突然间,全国为之震惊,张重华随即派遣征南将军裴恒领兵迎战外敌。然而,裴恒抵达广武后,却并未继续推进。

赵将王擢攻打张重华,突袭武街,擒获护军曹权、胡宣,并将七千余户居民迁移至雍州。凉州刺史麻秋与将军孙伏都合力进攻金城,太守张冲选择投降,整个凉州陷入动荡。为应对危机,张重华动员全国兵力,任命征南将军裴恒领兵抵御赵军。裴恒驻军在广武,却长时间按兵不动。凉州司马张耽向张重华进言:“国家的存亡取决于军队,军队的胜负则依赖于将领。如今选拔将领,多倾向于推举老臣。但韩信的启用,并非因其旧有德行。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便委以重任。现在强敌压境,诸将却按兵不动,人心惶惶。主簿谢艾,文武双全,可以派他去抵御赵军。”张重华召见谢艾,询问他的策略。谢艾请求率领七千兵马,并誓言必定击败赵军以作回报。张重华任命谢艾为中坚将军,拨给他五千步兵和骑兵,让他去攻打麻秋。谢艾领兵从振武出发,夜间营地中有两只猫头鹰鸣叫。谢艾说:“玩六博棋时,抓到猫头鹰棋子的一方会赢;现在猫头鹰在营地中鸣叫,这是战胜敌人的预兆。”随后,谢艾进军与赵军交战,大败赵军,斩获五千首级。张重华封谢艾为福禄伯。

战事告急,凉州官员张耽向张重华进言:国家的安危系于军队,而军队的胜负则取决于将领。时下多倚重老将,但回溯往昔,若非破格提拔,韩信之名何以传颂为无双猛将。故而,明智的国君在选拔将领时,不应拘泥于常规,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应勇于任用,赋予重任。当前敌军压境,众将畏缩不前,人心不稳。主簿谢艾兼具文武之才,若令其领兵迎敌,定能胜任。

张重华迅速召集谢艾,询问其对抗敌军之策。谢艾回答,若给予他七千兵马,他有能力击退赵军。因此,在危急关头,谢艾接受了任务,仅率领五千士兵便踏上了征程。

抵达振武之后,当夜,大帐顶上传来两只猫头鹰的叫声。谢艾随即利用这一情形鼓舞士气,言道:在玩六博棋时,能捉到猫头鹰的一方即为赢家。此刻,猫头鹰在我们的大帐顶鸣叫,此乃预示胜利的好兆头。

随后,他率领军队向赵军发起猛烈攻击,取得斩首五千人的战绩,使赵军遭受重创。因这次战役的卓越贡献,他被赐予福禄伯的封号。两位年轻人物,初露锋芒的谢艾与少年君主梁王张重华,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历史的篇章。

虎任命中书监石宁为征西将军,率领并州和司州的两万多兵马作为秋的后续支援。张重华的部将宋秦等人带着两万户居民向赵投降。重华则任命谢艾为使持节、军师将军,指挥步兵和骑兵三万大军向河边进发。谢艾乘坐轻便马车,身着白衣,击鼓前进。秋望见后,愤怒地说:“谢艾不过是个年轻书生,如此装扮,是轻视我。”于是命令黑龙骧的三千人马迅速出击;谢艾身边的人惊慌失措。有人建议谢艾骑马,但他没有听从,而是下车,坐在胡床上,从容指挥调度;赵军以为有伏兵,心生恐惧,不敢前进。另一名将领张瑁从小路率军截断赵军后路,赵军撤退,谢艾趁机发起进攻,大败赵军,斩杀其将领杜勋、汲鱼,俘虏一万三千人,秋只身骑马逃往大夏。

赵王石虎并未接受失败的命运,不久后,他委任石宁担任征西将军,并派遣了两万援军前往。然而,局势再度生变,凉军统帅宋秦率麾下两万兵马在战场上选择了投降。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谢艾再次被紧急任命,统领三万士兵前往迎战。

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发生了,据正式历史文献记载:

【艾乘轺车,戴白,鸣鼓而行。】

轺车,指的是由马拉动的车辆,其构造与古代的战车相仿。这或许会让人联想到某些文学作品中描绘的诸葛亮,乘坐独轮车、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形象。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描述更多出自小说家的创意,并非历史事实。实际上,诸葛亮并未有过乘坐独轮车的记载,也未亲身参与抵抗外敌或取得显著军事胜利的事迹。相对而言,谢艾这一人物的事迹则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录,并非虚构而成。

赵军将领望见谢艾的装束,心中顿时燃起怒火:

【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

这位年轻文士似乎并未将我视为对手。随即,赵军迅速调动三千兵力,猛攻凉军阵地。谢艾身旁的将领一时慌乱,纷纷建议他立即上马撤离。然而,谢艾态度坚决,拒绝换乘马匹,反而从容下车,稳坐小凳上,有条不紊地指挥战斗。

赵军怀疑凉军设有伏兵,因此未敢贸然进攻。此时,凉军的张瑁选择从侧翼突袭赵军的后方,导致赵军阵脚大乱,纷纷撤退。谢艾见机行事,立即发动全面攻势,成功击杀了赵军的杜勋与汲鱼两位将领,并斩获及俘虏敌军共计13000人。赵军的主帅则在混乱中幸运地逃脱。

赵王遭遇挫败后,并未就此罢休,随即再度调遣征西将军孙伏都及刘浑,统领步兵与骑兵共计两万,与前线赵军主将集结,意图挽回败局,重振士气。

赵王虎再次派遣征西将军孙伏都及将军刘浑,率领步兵与骑兵共计两万,与麻秋的军队会合,他们横渡黄河,发起对张重华的攻势,并在长最筑城。谢艾树立军旗,向众将士宣誓,此时一阵风吹动旗帜,指向东南方。索遐说道:“风象征着号令,如今旗帜指向敌人,这是上天在助我们。”谢艾的军队驻扎在神鸟之地,王擢与谢艾的前锋部队交战,结果战败撤退,回到了黄河以南。同年八月戊午日,谢艾进军攻击麻秋,大败麻秋军队,麻秋逃回金城。赵王虎得知此事后,感叹道:“我过去仅凭一支偏师就平定了九州,如今却以九州之力,在抱罕陷入困境。对方有能人,暂时无法谋取啊!”

谢艾迅速集结队伍,并主持了一场出征前的动员会议。恰在此时,一阵风吹动旗帜,使其指向东南。将军索遐顺势激励众人:“风的方向便是我们的指引,旗帜如今正对着敌军,此乃上天眷顾凉州大军之兆。”随后,凉州军队再次重创来袭的赵军,取得了胜利。

赵王石虎无奈认输,慨叹道:

【吾以偏师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抱罕。彼有人也,未可图也!】

表述为:我仅凭少量兵力便统一了广袤的九州,而今调动全国的力量,却意外地在河西这一小块区域受阻。显然,对方拥有非凡之士,难以战胜。

根据《资治通鉴》的相关叙述,可以了解到,在凉国遭遇外敌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官员谢艾主动请缨,带领五千步兵与骑兵合力击败敌军,借此一战赢得了名声。

这个古老的故事历经千年,对现代职场仍有重要启示:关键时刻,若能摒弃按资历排序的传统,勇于任用新人,常常会带来意外的收获。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在职场上,面对重要节点,我们不应被传统的论资排辈观念束缚。相反,若能敢于打破常规,给新人提供机会,往往能够激发新的活力和创意。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为公司带来新的气象,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因此,这个历经千年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职场决策中,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的用人方式。这样,我们或许能够在关键时刻,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成果。

【一、论资排辈:职场创新的桎梏】

面对前凉的动荡局势,朝廷中的核心官员们坚持着既定的选拔人才理念,这使得军事行动陷入了停滞状态。

在现代工作环境中,论经验定职位的观念依然广泛存在。不少组织倾向于把关键职位赋予长期服务的老员工,理由是新员工经验不足,难以胜任重要任务。这种固有的想法,经常导致企业错过革新与发展的宝贵机会。事实上,工作经验并不等同于实际能力,而具备能力的人也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

【二、新人力量:创新突破的源泉】

谢艾的成就,充分展现了新进入者的潜力。他虽无辉煌的军事战绩,但具备非凡的勇气与智谋。面对困境,他自告奋勇,凭借独到的战略眼光,迅速改变战争局势。这种勇于挑战传统的态度,是新人最为珍贵的特质。

在当今职场环境中,新员工通常能引入新颖的观点和思考模式。新员工象征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满怀热情,迫切希望展现自己的能力,这种内在动力往往能催生出非凡的创新力。企业应积极发掘并培育新员工,为他们提供展现潜能的平台。

【三、破局之道:建立科学用人机制】

凉国君主重华勇于突破传统,任命谢艾,这份胆识对当今企业管理层具有借鉴意义。企业应构建合理的选拔体系,摒弃资历至上的束缚,确保才华横溢的新员工能够崭露头角。

【首先,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开竞聘、项目负责制等方式,给新人展示才能的机会。】

【其次,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导师制、轮岗制等方式,帮助新人快速成长。】

【最后,要建立容错机制。允许新人犯错,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企业管理者应当效仿张重华,拥有辨识人才的能力和任用人才的魄力。他们应当敏锐地发掘新员工的潜力,勇于在关键时刻赋予他们重要职责。此外,还需为这些新员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协助与引导。

职场竞争激烈,创新进步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公司应打破传统资历观念的束缚,构建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促使更多人才显现。唯有如此,方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地位。我们应秉持开放接纳的态度,接纳新员工,鼓励创新,携手推动企业迈向新台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邬宇轩阿

邬宇轩阿

邬宇轩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