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官洪流到意识瞬间:解码大脑信息筛选的神经门槛

异样 2周前 (04-08) 阅读数 37 #社会
🌌 意识:无形导演的生命剧本

一直以来,"意识"始终是人类认知中最难以捉摸的谜题。它无形无质、流转不息,却又如影随形地主导着我们的存在。从最细微的思维涟漪到重大的人生抉择,从脱口而出的话语到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识如同无形的导演,在心灵剧场中编排着每个人的生命剧本。正因如此,揭开意识之谜不仅关乎个体的自我认知,更是理解人类本质的关键钥匙——它或许承载着我们这个物种最深邃的奥秘与最珍贵的答案。

但研究意识这件事,却非常困难。这种复杂性源于意识本身极度主观且瞬息万变的特性——不仅个体间的思维千差万别,就连同一个人的想法也可能在转瞬间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难以捉摸的特性让研究者长期苦于缺乏有效的测量手段,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意识研究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科学界普遍回避这个"烫手山芋",另一方面相关探索几乎停滞不前,甚至一度沦为学术界的禁忌话题。这种局面使得人类对自身意识的理解长期停留在迷雾之中。

🔑揭开意识之谜,是理解人类本质的关键钥匙。

直接现代,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建立,人们发现,看似主观的意识,其实有着客观的生理基础而这个生理基础就是我们的大脑。

到底什么才是意识,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从各类型的字典里也没有给到它下一个很准确的定义,大概的定义是:意识,即拥有知觉,思维和感觉等,都是一些词不达意,难以理解的解释,相当的模糊。

🧠 意识的生理基础:大脑中的客观真相

凭感觉来说,我们一般都会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思考学习和记忆等,这些都和意识有关。然而,通过现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这些可能都不是真正的意识,我们所说的意识,其实往往和很多相近的概念给浑淆了。为了深入探求意识的真实本质,或许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将其与近似的概念仔细区分,逐步将其从混沌的知觉中剥离出来。基于这一思路,我们不妨先审视一番,究竟哪些心智活动并不属于意识的范畴。

首先,研究指出,意识并非等同于“注意”,后者在心理学领域通常称作“选择性注意”。这一术语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即人们倾向于有选择地处理某些刺激,同时忽略其他刺激。换言之,我们的感官时时刻刻都在接收来自外界的繁杂刺激,过滤性机制,仅允许极小部分信息进入并加以处理,以指导我们的具体行为。这一选择过程——决定哪些信息得以进入大脑,哪些被排除在外,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注意”。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这个选择过程,难道不是意识在起作用吗?其实,大部分情况下,这个过程,是在意识之外运行的。也就是说,注意的筛选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让我们用开车时的场景来说明这个区别:当你驾驶在熟悉的通勤路上,你的感官同时接收着大量信息——仪表盘的数字、后视镜的影像、电台的音乐、方向盘传来的震动,以及路边不断闪过的广告牌。但熟练的司机往往不需要"有意识"地处理这些信息,你的大脑会自动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路况上,比如突然变道的车辆或是路口跳转的红绿灯。

有趣的是,你通常不会记得自己是如何决定注意哪个刺激、忽略哪个刺激的。比如当一辆救护车鸣笛驶近时,你会立即注意到并靠边让行,但这个"注意救护车声音并做出反应"的决策过程本身,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直到事后回想,你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注意力分配。这正说明,注意的筛选机制像是一个智能的守门人,它在意识层面之下就完成了大部分的信息过滤工作,只有通过这层过滤的信息,才会进入你的意识领域被进一步处理。所以,注意并不是意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通往意识的大门。这么看来,“筛选信息”这个思维活动,并不是意识。

除此之外,研究还进一步区分了“意识”和“警觉”。警觉指的是,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能够感知到外部环境的能力。清醒地感知到外部环境,也不是意识。因为这并不涉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意识”与“警觉”之间的区别。所谓警觉,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中,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能力。即便是在清醒状态下对外界有所感知,这也并不能称之为意识,因为这样的感知并未涉及到信息处理的过程。

正是基于研究的这一区分,我们得以对意识的界限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如我们先前所讨论的“注意”与“警觉”,二者均仅仅是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搜集,并未触及到大脑的信息加工环节,它们不过是意识活动的必要前提。那么,究竟何为意识?研究指出,意识的精确定义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即“意识通达”,其中“通”意味着筛选,“达”则指信息到达脑中的加工过程。唯有“意识通达”,方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意识活动。

那么,“意识通达”又是怎样的概念?简言之,即你的感官所接收的信息经过有意识的筛选,进而传递至你的大脑进行加工,形成当下的思维。比如,当你在咖啡馆全神贯注地和朋友聊天时,尽管周围充斥着咖啡机的研磨声、邻座客人的谈笑声、门口风铃的叮当声,甚至飘来新鲜出炉的司康饼香气,但这些感官信息都只是作为背景存在,并未真正进入你的意识层面。此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朋友的言语和表情上。他说的每句话通过听觉系统传递到大脑的语言中枢,他皱眉或微笑的表情经由视觉皮层分析,这些信息激发你产生相应的理解和回应。只有这些被主动关注的体验,才构成了你此刻真正的意识内容。

研究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意识容量都非常有限。一般来说,在固定的。时间内,我们只能有一个处于有意识状态的想法。然而,一旦这些信息进入大脑,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瞬间你就能够调动起大脑中的各个功能区,来共同处理这些信息。

☁️剥离混沌,逼近本质

综合而言,要精准界定意识的内涵,最佳途径便是借鉴科学家常用的思维方式,将“意识”从其模糊的边界中逐渐剥离出来,甄别出哪些思维过程并不属于意识范畴,进而逐步揭示意识的根本属性。“意识不是信息的接收,而是信息的加工与抵达”唯有达到“意识通达”的境界,方能称之为真正的意识活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异样

异样

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