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节4人次到4节7人次,CBA外援新政对中国篮球发展是利是弊?
中国男篮在近年来国际赛场的表现差强人意,与世界篮球强队的差距逐渐拉大。
这引发了对中国篮球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
新任篮协主席郭振明上任后,迅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CBA外援政策的调整:将原本的4节4人次改为4节7人次。
郭振明认为,中国篮球需要打破现有的“舒适区”,与国际赛场接轨,提高比赛的对抗性和观赏性。
这一新政却引发了广泛争议,它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
郭振明在解释这一政策时表示,中国篮球已经与世界脱轨,必须紧跟国际潮流。
他认为,现有的外援政策限制了CBA联赛的水平提升,国内球员、教练员、裁判员都缺乏足够的竞争压力。
增加外援上场时间,可以提高比赛的强度和对抗性,迫使国内球员更快地成长。
他还反问道:“现在两个(外援)都对付不了,国际赛场上五个对手都是‘老外’怎么办?
”
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真的适用于中国篮球吗?
许多人对此表示质疑。
新政的反对者认为,增加外援上场时间,实际上是在削弱国内球员的成长空间。
在4节7人次的政策下,大部分俱乐部的国内球员将沦为配角,只能负责传球和防守,主要的进攻任务都将由外援承担。
为了追求成绩,各支球队将会更加注重引进超级外援,而忽视对本土球员的培养。
长此以往,中国篮球的青训体系将受到严重打击,国内球员的整体水平将会进一步下降。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球员还有多少上场机会?
即使能够上场,他们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球权和锻炼机会,最终只能沦为“外援的陪练”。
目前国内最优秀的球员,如赵睿、徐杰、胡明轩、赵继伟、孙铭徽等,都是在单节单外援时代成长起来的。
他们拥有自主进攻能力,在亚洲赛场上也能够独当一面。
但如果CBA继续实行4节7人次的外援政策,未来的年轻球员还能拥有这样的机会吗?
反对者认为,郭振明的逻辑存在严重 flaws。
他说“两个外援都对付不了,五个怎么对付”,但这本身就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CBA联赛中,各队都在使用外援,对手也是外援,这与国际赛场上五个对手都是外援的情况完全不同。
过分依赖外援,只会让国内球员更加依赖,丧失自主进攻能力,最终导致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更加被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过度依赖外援的模式,与当年中国“造不如买”的芯片发展模式如出一辙。
一旦外援断供,中国篮球将陷入困境。
篮协主席姚明时代,虽然中国男篮的成绩没有显著提升,但他始终致力于篮球基础建设和青训发展。
而郭振明的新政,却像是急功近利之举,甚至可以说是自废武功。
有人将郭振明比作中国篮球的“罪人”,这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但他的新政确实存在巨大的风险,可能会对中国篮球的未来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短期成绩的同时,中国篮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CBA外援新政,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
这值得我们深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