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清除80名胡塞军官,要联合沙特打地面战,俄罗斯态度反常
在持续多月的空袭之后,美国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出现重大转折。据《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迄今已有超过80名胡塞军官在美军打击中死亡,其中不乏导弹部队指挥官与情报核心人物。这些斩首式打击行动表明,美军已不再满足于空中压制,而是在为地面进攻做足准备。
而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一番表态却让中东局势变得更加微妙。这个在乌克兰战场与西方激烈对抗的大国,面对伊朗可能遭到打击时却选择了袖手旁观。表面上的沉默背后,或许藏着一盘更大的棋局。
美军近期的军事行动不仅频率加快,打击目标也明显更加精确。也门东部马里卜省的三处胡塞武装基地、萨那省的两个军事设施,以及红海前线卡马兰岛的导弹阵地,都遭到美军重点清除。
从战术上看,美国已经瞄准胡塞武装的“神经中枢”下手:导弹指挥系统、情报机关、火控雷达和导弹发射平台均被列入打击清单。这种打法既是为了降低胡塞武装对红海舰队的威胁,更是为下一步地面战清场扫雷。尤其是打击胡塞武装经验丰富的军官群体,这在叙利亚、伊拉克和加沙战场上已经被多次验证为极为有效的战术——击碎指挥体系,瓦解组织协同。
地面战迹象明显,美沙联军即将成型从当前战场态势来看,美军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削弱胡塞,更可能正筹划地面战役。频繁的空袭已为可能的地面推进“扫除障碍”,尤其是位于荷台达省南部的胡塞前沿阵地,已遭遇多轮轰炸。
消息称,美国已经与沙特阿拉伯就联合进攻胡塞武装达成初步共识。沙特方面不仅重新部署了韩制“天弓-2”防空系统,还联合美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同时,美国也在非洲之角的索马里部署部队,为可能的两栖进攻提供后方支援。
一旦美军与沙特联军发起地面战役,其首要目标极可能是胡塞武装掌控的荷台达港。该港口不仅是胡塞武装与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更是伊朗武器运入的生命线。一旦丧失荷台达,胡塞武装将陷入严重孤立。
美军打击胡塞的背后,真正的目标或许是伊朗。自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伊朗为支撑的“抵抗轴心”多点开花,试图对以色列构成战略围堵。然而两年过去,黎巴嫩真主党与哈马斯已疲于应战,叙利亚战场也陷入胶着,仅胡塞武装还在通过打击红海航线维持战线存在感。
现在,美国选择拿胡塞“开刀”,实则是为了向伊朗施压。在红海制胡塞,就是切断伊朗“代理人网络”的一环。而最终目的,不外乎是逼迫伊朗在核协议上让步。特朗普已多次发出明确警告:如果伊朗不重回谈判桌,将不惜动用武力。因此,美军此次强势介入胡塞战场,是对伊朗的战略预演,更是对以色列盟友的政策呼应。
俄罗斯态度微妙,意图耐人寻味就在美军可能入侵也门、进而波及伊朗之际,作为伊朗重要战略伙伴的俄罗斯却发出“异常理性”的信号。尽管俄伊已签署战略合作条约,但俄方明确表示,如果美国对伊朗动武,俄罗斯不会提供军事支援。
表面看,这似乎是俄罗斯“背刺”盟友的表现,但从其它角度分析,俄罗斯的盘算远不止如此。首先,俄罗斯对伊朗发展核武器并不真正放心。伊朗一旦成为拥核国家,不仅会挑战以色列,也会影响中亚及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平衡,甚至可能触及俄罗斯南部安全底线。普京当然不希望看到一个不可控的核伊朗崛起。
其次,俄罗斯或许想借美国之手来“修理”一下这个难以驯服的盟友。借助中东局势升级,俄罗斯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欧展开交易。换句话说,俄罗斯或许愿意在伊朗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以换取乌克兰战场上的战术缓冲。
再次,俄罗斯当前深陷乌克兰战争,经济与军力均面临极限消耗。在这种背景下,主动介入中东新一轮大战,显然非其理性选择。放弃伊朗的军事支援,并不等于放弃战略影响力,反而可能换来更多回报。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沙联军的成型,胡塞武装或将迎来自2015年沙特主导介入战争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旦荷台达港被夺,伊朗的援助通道被封锁,胡塞武装将在没有弹药与后勤支持的情况下,被迫转入山地游击状态,战力将大幅下降。
但这场战役绝非轻松之举。胡塞武装早已在多山地形建立了完善的防御系统,他们手中还掌握大量伊朗提供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在红海的“消耗战”中,他们已积累了丰富的反舰与空防实战经验。
而对于美国来说,若真打响地面战,无异于再次陷入一个“无法速胜”的中东泥潭,尤其在大选临近、财政吃紧、全球布局吃紧的背景下,这场战争的代价与收益将遭到国内持续拷问。
从斩首胡塞军官到酝酿地面进攻,从伊朗核问题到俄罗斯的旁观姿态,中东这场看似地区性的冲突,其背后牵动的是全球大国的博弈链条。
美国想借清除胡塞武装来震慑伊朗,以保障以色列利益并重塑地区秩序;伊朗则誓死不屈,寄希望于代理人战线维持战略纵深;而俄罗斯看似袖手旁观,实则谋求以退为进,寻求在乌克兰与中东之间的战略平衡。胡塞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叙利亚”?伊朗能否挺住这波攻势?这一切尚未尘埃落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东的战火,还远未熄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