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一天打3次电话给我,让我回去过父亲节,老公:鸿门宴去不得
01
我叫林晓芳,35岁,大学本科毕业,已婚,有一个7岁的女儿。
我来自一个小县城,大学毕业后留在省会城市工作,现在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主管,工作稳定但压力不小。
丈夫张建国是公务员,性格稳重,属于“慢热型”,我们结婚八年,感情还算平稳。
我娘家在离我们市区不到三个小时车程的小县城,父母都还健在,父亲今年63岁,退休前是县里的一个小单位会计,母亲没正式工作,年轻时在家务农,后来在镇上开了个小百货店,勉强糊口。
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比我小六岁,已经结婚,孩子也有两个了。
虽然我是家里的姐姐,但从小到大,我都知道,在父母心里最重要的那个人,是我弟弟。
这几年,我跟娘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旧账也就都翻了出来。可我妈却像没事人一样,还是会隔三差五往我这里打电话,尤其是节日——比如父亲节。
今年的父亲节刚过,我妈一天给我打了三次电话,说什么也要我带着孩子和老公回去吃顿饭,“你爸年纪大了,也就这点盼头了”。可我老公听完,却淡淡说了一句:“ 鸿门宴,去不得。 ”
我愣住了,脑子里开始浮现出过去那些被我一次次压下去、不愿回忆的事。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多余”的。
父母结婚多年才生下我。
我妈说我出生那天,我爸在村口抽了一包烟,一整天都没说一句话。
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儿子。
后来听我奶奶说,我妈生我那年,家里特意去庙里求过签,签上写着“女儿带财”,结果我出生后,家里果然运气变好了一点,我爸被招进了县里单位。
但即使如此,我也没得到多一点的疼爱。
小时候,我的玩具是邻居丢弃的洋娃娃,我的衣服永远是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我的学费,都是我妈去亲戚家借来的。可当我弟弟出生后,一切都变了。
弟弟从小就有自己的玩具、衣柜,他的学费从来不用愁,甚至中学时还报了两个补习班,而我那时候已经在打暑假工挣生活费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高三那年,成绩不错,班主任让我报考师范大学,说以后好找工作。我拿着志愿表回家找爸妈签字,我妈皱着眉头说:
“你都快18了,早点出来工作帮家里减轻点负担吧,大学哪有那么重要?”
我爸冷冷地说:“家里还有你弟弟要养,供不起两个。”
那一刻我才明白, 我在这个家,从来都不被当成“值得投资”的人 。
我最终还是考上了大学,但学费是我自己打工挣来的。我在饭店端盘子、发传单、做家教,甚至还在寒假去卖衣服。每一分钱我都咬牙坚持,不敢松懈。大学四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连春节都在打工。
毕业后,我留在城市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买了房、成了家。可是娘家似乎从来没为我的成就骄傲过,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弟弟结婚那年,我妈打电话来:“你弟弟结婚房子差点首付,你要不要帮着凑一凑?”
我刚生完孩子,手头紧,硬着头皮凑了两万块寄过去。后来他们连句“谢谢”都没说。
我不止一次跟老公谈起这些事,他总是安慰我:“你不是为了他们活的,你是为了你自己和孩子。”
可我妈依旧不断打电话给我,尤其是节日,像今年的父亲节。
那天,她一大早就打来了第一个电话:“晓芳啊,别忘了今天父亲节,你爸想你了,一家人团聚多好。”
中午又来一通:“你弟弟一家都会来,少了你多冷清啊。”
晚上那通电话最让我寒心。
“你弟弟明年要换工作了,听说城里买房要涨价,你要是回来的话顺便跟你男人商量下,看能不能借点钱应个急。”
我冷笑了一声,没说话。
我老公听完这些电话,才说出那句:“鸿门宴,去不得。”
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他知道我每次从娘家回来都会心情低落,甚至会偷偷哭。他也知道,我那些“回娘家”的经历,早就不是团圆,而是“情感勒索”。
有一年春节,我带着孩子回家,结果弟弟一家住了主卧,我们被安排在堆满杂物的小储物间。他们吃饭的时候从不等我们,菜也基本是给弟弟孩子准备的。孩子晚上饿了,我翻遍厨房,才找到一袋方便面。
我妈跟我说:“你小时候不也这么过来的?这点苦怕啥。”
孩子第二天就发烧了,我老公赶紧带着我们提前回了家。那次之后,我们几乎再没回去过。
我弟弟如今也没啥出息,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婆是他相亲娶来的,也不愿意带孩子,大多时候都甩给我妈。我妈嘴上抱怨,但依旧心甘情愿。
我有时候真的不明白, 我和弟弟明明都是她的孩子,为什么待遇却天差地别?
我曾问过她:“你是不是从来没爱过我?”
她回我一句:“你是女儿,长大了是别人家的人,弟弟才是传宗接代的。”
那一刻,我心里最后一点幻想也碎了。
03父亲节那天,我没回去。我陪老公和孩子去了公园,拍了很多照片,晚上我们一起做了顿简单却幸福的晚餐。
我妈的电话还在继续打来,我没有接。
那晚我写了一封信,没寄出去,只是写给自己看的:
“妈,我不是不孝,也不是忘了你们的养育之恩。只是,有些爱,太沉重了;有些家,回不去了。”
我不知道未来我们母女的关系会变成什么样,也许会更远,也许哪天她老了,我还是会回去看看。但我知道, 我不想再让我的孩子重复我曾经的委屈和压抑 。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父母。
这个父亲节,我没回去。但我陪着自己的小家,过了个真正属于“家”的节日。
也许,这就够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