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震采访归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
新京报赴缅甸现场报道地震灾情的记者闫沫琛,历经12小时艰难跋涉,从仰光辗转抵达缅甸强震震中曼德勒。在随后的几天里,从天空公寓的集体营救,到震后125小时获救的幸存者,新京报记者见证了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创下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这场跨国救援行动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记录着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守望。
回到北京后,闫沫琛发出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突发地震:我从云南赶往缅甸3月28日深夜,缅甸突发7.9级强震。那几天我正好在云南雪山徒步,接到消息后临时下山,从昆明飞往缅甸。因为曼德勒的机场受损,我只能先抵达仰光,再换车前往震中。地震导致大量公路开裂、塌陷,很多车堵在路上。我们绕路、慢慢挪,用了将近12个小时才抵达曼德勒。中途经过不少村庄,有房屋垮塌,也有路边搭起的临时安置点。车上几位司机轮班开夜车,一路没怎么停,很多车队都在抢时间,希望尽早把物资送进灾区。⸻住在工棚里,跟着工人一起转现场到曼德勒后,我选择跟着当地一批建筑工人行动。他们没有专业搜救身份,但几乎每一处倒塌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开挖掘机、破碎混凝土、清理废墟。他们白天协助救援,晚上睡在工棚里,地上铺着简单的褥子,中间拉蚊帐。我也就跟他们一起睡,洗漱用的是工地上的水管。有一次早上水没了,只能蹭一桶桶的备用水简单擦脸。棚子是铁皮搭的,地震时晃得厉害。晚上常有余震,大家会被晃醒,有一次太急,我连眼镜都忘了戴就冲了出去。⸻三处震点:废墟、守夜、救援直播这几天,我基本围着三处震点跑:天空公寓、帕拉宫酒店、皇冠酒店。最紧张的是“天空公寓”。那片有四栋楼,三栋完全垮塌。救援队告诉我,初步估算可能埋了100人左右。当时聚集了很多家属,有人靠着围栏坐着不动,有人不停打电话,也有人守着废墟等消息。我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国籍家属。他说自己哥哥就在里面,已经两天没联系上。有人说听到了敲墙声,救援人员送进去过水,但具体位置还不清楚。在“帕拉宫酒店”废墟下,有个女孩被困了差不多50小时,最终被当地华人建筑工救了出来。他们没有专业设备,只能徒手挖洞,洞很窄,一个人钻进去后,几乎没法转身。如果这时再有余震,营救的人很可能也会被困。那天傍晚,我在一旁拍摄的时候,空气里是那种说不出话的安静——没有人敢发出声音,都在等着废墟下的回应。⸻第125个小时:从敲击声到幸存者进入第4天后,大家明显累了。但有些奇迹,却还是在发生。4月1日凌晨,在皇冠酒店废墟下,又一次传来了敲击声。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停下了,没人说话,耳朵贴在混凝土边,试图确认是不是被困者发出的声音。中国救援队伍启动探测设备,在废墟中打孔探查。大家一边喊话,一边打灯搜索。有队员说,听到像是砖块敲水泥的声音,可能还有幸存人员。搜救从凌晨一直持续到次日深夜。中途有余震发生,有几次我们在现场也能感觉到地在轻轻晃。大家又紧张,又舍不得离开。
但是遗憾的是,这处救援点最终没有发生奇迹,敲击声逐渐消失,因为楼体结构不稳定,为了安全起见,救援队只能暂停搜救但是,第125个小时,在金色乡村酒店,一名幸存者被救了出来。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有人笑着拍手,也有人默默转身抹下了眼泪。⸻离开前,我捡了一块石头4月3日清晨,我跟随中国救援队一起登上返回仰光的大巴。我在曼德勒一共待了5天4夜。离开时,特地从废墟边捡了一块石头,装进背包带走。不是为了纪念什么“感动”,只是提醒自己——这里我确实来过,确实看见过。这几天,我见证了很多。有人失去了家人,也有人在最后一刻被救出;有建筑工人地震发生后挖出一条救援通道,也有志愿者在旁边默默等待、搬运、递水,等等。我不是来帮忙的,我的角色只是“记录”。在这场灾难中,我只是尽量不遗漏每一个重要瞬间。现在这里的救援进入收尾阶段,开始全面清理、防疫和灾后安置。希望这个城市可以慢慢恢复,日子能一点一点回到原来的样子。
编辑 | 王可 校对 | 李立军主编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