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的遗憾:一野兵力仅四野十分之一,毛主席为啥不让他大扩军

闲云野鹤自在飞 1个月前 (03-20) 阅读数 42 #推荐

在解放军的几大主力部队中,第一野战军排名居首,由彭德怀担任总指挥。作为中央军委成员和解放军副司令,彭德怀的级别是几位野战军司令中最高的。不过,从解放战争开始到结束,他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人数一直是最少的。彭总始终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壮大一野(1949年2月前叫西野)的队伍,目的是尽快达成消灭胡马势力、让大西北获得解放的战略任务。西野和一野的部队规模究竟缩水了多少?这背后又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西野从一开始就存在明显缺陷。西野兵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先天条件的缺陷。在解放军的几大主力部队中,西北野战军成立时间相对较迟。它面临的短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另一类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西北野战军的前身是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这支部队最初就不是为了打野战组建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基本没主动出击过,原因很简单:兵力有限,守住地盘还行,但要进攻就力不从心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考虑到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国民党军队的威胁相对较小,于是决定调整这里的兵力部署。陕北地区只保留了几个旅的兵力,其他部队全部调往晋绥军区。这么做是出于什么考虑呢?让晋绥军区去增援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军区,当时他们正打算拿下晋北三角地带,想通过占领这个区域,把晋察冀和晋绥两个根据地连在一起。1947年3月,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西野临时组建,只能依靠守备部队作为核心。晋绥军区紧急调回几个旅,勉强凑成西北野战军的规模,总共只有6个旅,兵力加起来也不过2.6万人。与华东野战军刚成立时的27万兵力、东北民主联军(后来成为东北野战军)的32.4万人以及中野的15万部队相比,这还不包括各战略区和野战军规模相当的军区部队,例如华东军区下属的几个警备部队。西野的兵力少得惊人,和林彪的部队相比,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战略层面的思考,通常是无形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中野、华野和东野这三个主要战区始终在敌后坚持战斗,展现出强烈的进攻特质。战争结束后,它们都转型为开辟新解放区的核心力量。相比之下,西北地区从未有过类似的发展规划。陕甘宁边区四面受敌,胡宗南、阎锡山、马鸿逵三股势力形成合围之势,就连远在绥远的傅作义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我们根本没有条件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广阔,目前可以采取防守姿态,不必像华东和中原地区那样陷入激烈争夺,每一寸土地都要拼个你死我活。西北地区面积广阔但人口稀少,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其战略地位与重要性无法与其他三大战略区域相提并论。这些因素,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对西北地区军队的部署产生了显著影响。在1947年胡宗南攻打延安的初期,中央并未急于组建大型野战军,而是按照以往的做法,先让地方防御部队抵挡一阵。同时,也没有打算直接派彭总去前线指挥作战。直到胡宗南气势汹汹地逼过来,要把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一网打尽时,中央才不得不提高西北部队的级别。彭总出任西野司令员兼政委,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主动请缨,而非中央有意委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央对增强西北地区军事力量这件事,似乎并没有特别上心。中央决定暂缓派遣陈赓支援西北地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展现了非凡的胆识和远见。但在具体战斗中,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得有真本事。我们只有区区2.6万兵力,要如何应对胡宗南手下25万大军的34个旅呢?最初,毛泽东考虑让陈赓带领第四纵队增援陕甘宁边区。在晋冀鲁豫军区,陈赓领导的部队规模比其他部队都要大,通常一个纵队只有三个旅,而他手下有四个旅,兵力接近两万七千人。

这件事并非一时冲动决定的。陈赓的部队原本有三个旅,中央曾计划将其调往东北。但随着局势发展,东北的兵力已足够,而中原地区需要承担更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陈赓的部队留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吸收了原八纵的一个旅,最终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最具实力的纵队。陈赓的部队原本接到指示,在战斗中逐步向陕甘宁地区转移。可就在他们准备渡过黄河向西挺进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发来紧急命令,要求这支部队留在山西,巩固吕梁山区的阵地,停止西进计划。为啥会这样呢?根据现有的第一手资料,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在电报中曾指出,陕北地区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原先这里生活着150多万人,但自从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只剩下90多万人还在我们控制之下。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负担大量脱离生产的军政人员,就连维持西北本地部队的供给都已经十分困难——当时毛主席甚至只能靠吃黑豆度日,如果再增加一支大军,后勤保障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选项罢了。阻止陈赓进入陕西,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在刘邓部队深入大别山地区时,整个中原地区的局势发生了重大转折。面对严峻的生存挑战,刘邓部队无法独自承担所有重担。因此,中央制定了陈谢、陈粟两支军队协同进军中原的总体战略,其中陈赓的部队需要逐步向南推进,在河南地区开辟新的战场。西北野战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仅凭一腔热血恐怕难以应对吧?敌众我寡的局面下,单靠勇气真的能扛得住吗?1947年7月左右,中央做了调整,将晋绥军区归入陕甘宁联防体系,同时许光达率领的第三纵队渡过黄河,加入了西野。这一变动让西野的兵力从2.6万增加到了4.5万。在榆林战役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后,中央意识到现有兵力略显不足。因此,同年9月,陕甘宁地区的多个地方部队和部分游击队被重新整合,加入到西野部队中。经过这次扩编,西野部队的总人数迅速增长,突破了7万大关。华野和东野的一个兵团,人数大概在7万左右。比如叶王陶三位猛将带领的部队,整体兵力也就7万多人。能用的部队就这些了。陕甘宁和晋绥地区已经竭尽全力,把能派的兵都派上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已经不可能再调来一兵一卒了。这么有把握吗?国家这么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彭总的领导才能堪称一流。即便彭总兵力不足,照样能打胜仗。彭总的勇气,真是世间罕有。1947年3月,胡宗南的军队向延安发起进攻。中共中央机关和部队提前撤离,彭德怀元帅则选择留在最后才离开。

警卫员多次催促彭总撤离,但他始终不肯离开,甚至连指挥部的重要通讯设备都坚持保留。他强调,只要总部的电话线路保持畅通,各部队的士气就能稳定下来,不会轻易动摇。直到敌人的枪炮声逼近,远远就能看见对方士兵朝城里冲来,彭老总才不慌不忙地动身离开。他选择了一条连身边警卫都没走过的偏僻山路。这条路是彭老总平时散步时无意间发现的,正好能通到延安城外的深山里。彭老总率领两万余将士,迎战胡宗南的二十五万大军。他胆识过人,战术高超,即使被敌军层层围困、多路夹击,仍能巧妙调兵,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地接连打出漂亮仗,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干掉了胡宗南的好几个旅。在羊马河战役中,彭老总亲自带队,集中四个旅的兵力,将敌军135旅团团围住。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不仅全歼了对方4700多人,还活捉了他们的少将旅长麦宗禹,堪称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这场战役的战术运用相当巧妙,我军借助地形条件,用一个旅的兵力成功拖住了整编29军,同时集中主力将135旅团团围住。道理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非常考验指挥水平:既要精准选定伏击地点,又要巧妙诱敌深入;还要科学布置阻击兵力和阵地,不能让阻击部队白白送死。就像电影《集结号》里那种从一开始就打算牺牲一支部队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这会对军心造成严重打击。塔山阻击战中的"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的说法,可能只是一时气话,实际上塔山守军并没有全军覆没。指挥四个旅协同作战、完成包围和进攻,远不是吹个冲锋号就能搞定的事。哪个部队负责正面强攻,哪个部队负责辅助支援,主攻方向投入多少兵力,次要方向如何安排,这些都得由指挥官仔细规划、明确部署。这场战役的胜负已经不言自明。在羊马河一役中,我们这边损失了479名战士,而敌我双方的伤亡比例却高达10比1,这数字令人震惊。这种悬殊的比例,在其他主力部队里几乎找不到第二例。在西北战场上,我军连打三场胜仗,总共损失2200名战士,而敌军则有1.4万人被击毙、受伤或被俘。对比下来,敌人的损失是我们的6.3倍。这手法真是绝了。有趣的是,彭老总在战场上总喜欢来个“一网打尽”,动不动就把敌人的军长、旅长给逮个正着。就拿敌军整编七十六师(后来改称七十六军)来说,西野部队三次将其彻底击溃,每次都能生擒其最高指挥官,前后共俘虏了三位主将。清涧战役中廖昂被俘,西府战役中徐保负伤后被捕,最终因伤势过重在战俘营去世,永丰战役中李日基也难逃被俘的命运。除了那些旅长级别的军官,还有数不清的中低级军官,基本上只要部队被打垮,这些人就一个都逃不了。过去大家总觉得彭总是个雷厉风行、霸气十足的将领,但实际上,他在细致入微的方面同样非常出色,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名将。胡宗南手下将近30万大军,被不到八万的西野部队搞得精疲力尽。他们既打不过,又不敢撤退,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陕北,无奈地看着西野重新占领延安。这种情况完全出乎中央的预料,既然事情已经发展成这样,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就让彭总继续带领大家干下去吧。一下子变得特别胖到了1949年年初,局面开始出现新的转折。三大战役尘埃落定后,长江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局势已见分晓,西北地区的矛盾逐渐成为焦点。胡宗南、二马以及新疆的割据势力,终究得有个了断。目前,第一野战军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1.5万人的水平。看看其他部队的处境,真是让人心酸。四大野战军总兵力突破百万,其中一野规模最小,仅占十分之一。开赴前线的队伍已超过70万,三野紧随其后,接近60万之众。即便实力最弱的二野,在遭受重创后仍保留着28万兵力。一野的规模不大,人手也不够,如果这种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不仅会打击一野的斗志,还会让西北地区的局势更加难以处理。彭总对此也束手无策。他并非不清楚一野兵力不足的根源所在。

陕北地区资源匮乏,仅靠陕甘宁和晋绥两地的力量难以壮大军队。唯有向南进军,占领关中,借助那里充足的人口优势,才能迅速扩充兵员。西府战役原本计划攻占宝鸡,占据这块资源丰富的区域,但由于部队实力不足,即便拿下宝鸡也难以守住。这件事一直悬而未决,最后还是借助外部的帮忙才搞定了。1949年2月,彭德怀前往中央新办公地点——位于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村,出席七届二中全会。在会议中,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了一野的部队现状和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他略带惋惜地提到,经过新式整军工作,虽然成功改造了大量俘虏兵,使得许多连队中俘虏兵比例高达七成,个别单位甚至达到八成。但考虑到西北地区的人力资源有限,继续扩充军队规模已经相当困难。毛主席早已胸有成竹,会议一结束就安排彭老总绕道太原,去接替徐向前同志,全面负责攻打太原的军事指挥工作。徐向前当时担任华北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同时兼任华北一兵团的司令和政委。他带领这支队伍从南向北推进,成功解放了晋中和晋南地区。尽管兵力只有六万,他却击败了阎锡山十几万人的部队。到了这个时候,太原成了唯一还没被拿下的重要城市。徐向前因常年征战旧疾复发,已无力继续统兵作战。与此同时,阎锡山部死守太原,当地易守难攻的地势更让战局陷入胶着。此时急需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接手指挥重任,彭德怀的到来恰逢其时。在徐向前的精心部署下,太原战役尽管打得十分艰难,但胜利的天平早已倾斜,局势基本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意外。1949年4月20日,我们的部队成功占领了太原城,彻底消灭了驻守的敌军,阎锡山则仓皇逃离。五天后,毛主席发布命令,将华北野战军的第十八兵团和第十九兵团调至太原城外,交由彭德怀统一指挥,正式编入第一野战军的战斗序列。聂、徐两位将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带领的这支华北劲旅,可是经过多年精心打造、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可上级命令已经下达,再舍不得也得执行。那年夏天六七月的时候,两支大部队——十八兵团和十九兵团,总共有19万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进入了陕西。早些时候,第一野战军通过收编战俘和整编地方武装,兵力扩充至15万。再加上新加入的两个兵团,整个野战军的总兵力达到了34万人。另一方面,胡宗南的部队和马家军在一野的连续打击下损失惨重,整体兵力已经缩水到30万人左右。彭总此时笑得合不拢嘴。以往咱们得绞尽脑汁、周密部署,才能对付两路敌军。如今兵精粮足,指挥上也占尽上风,把胡马两股势力各个击破,简直易如反掌。那年夏天,彭德怀接连使出致命手段,在扶眉一役中彻底击垮胡宗南,将其残余部队驱逐至秦岭以南,从此对方再也不敢踏入关中地区。随后,我军迅速出击,直取兰州,一举攻下这座被称为固若金汤的西北要地,几乎全歼了青海马家军的主力部队。西北地区的解放进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彭总的军事生涯中,部队规模始终是他的一大困扰。尽管手头兵力有限,他凭借智慧和策略屡次击败强敌。他内心无比向往,希望能像其他野战军那样拥有庞大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威风凛凛。虽然最终规模迅速膨胀,但主要依赖外部力量的整合,并非亲自从头培养。对于一位军事统帅而言,这多少有些不够完美,留下了些许遗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闲云野鹤自在飞

闲云野鹤自在飞

闲云野鹤自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