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教育局称坚决整治小升初“密考”,网友吐槽:年年讲,年年考
2025年“小升初”升学季越来越近,各地教育部门都陆续发布通知文件,说明今年的“小升初”招生政策。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就在“广州教育”公众号发布《家有孩子小升初 您关心的早知道》,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小升初”指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和程序。
在这篇图文中,广州市教育局明确表示:已明确要求各学校不得收取学生简历,并将坚决整治违规“密考”“掐尖招生”“挂读”等现象。
对于“密考”“掐尖招生”“挂读”等现象,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都是违规“小升初”招生的“顽疾”,不仅破坏了教育资源的良性分配,也造成了教育腐败和不公平,民间早就怨声载道。
在2024年“小升初”升学季,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曾专题报道了北京、重庆等地的暗考”、黑名单竞赛、简历造假等“小升初”违规招生现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受此影响,重庆市教育委员对中小学招生划定了六条“红线”,明确严禁提前招生、考试招生、勾连招生、超计划招生、超范围招生等行为。
按理说,广州市教育局此次发布《家有孩子小升初 您关心的早知道》,是给广大学生、家长乃至学校关于“小升初”违规招生现象打“预防针”,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比较消极,纷纷在评论区开启了吐槽模式。
有人表示教育局是在睁眼说瞎话,总是形式主义广州“小升初”的“密考”到处都是,学校门口宣传单随便发,怎么一直没人查?有人调侃治理“密考”现象年年讲,却年年都继续考,并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有人表示,“密考”一次交300元,这次不行明年可以再来。有人则认为根本没办法杜绝“密考”“掐尖招生”“挂读”等“小升初”违规招生现象,因为好学校要优质生源,好学生要好学校,这是市场决定的,怎么禁止?……
从评论不难发现,学生和家长们对教育局治理“密考”“掐尖招生”“挂读”等“小升初”违规招生现象并不抱希望,原因是尽管多年来教育局年年都发布类似的文件,“小升初”违规招生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越来越严重了。年年讲,年年禁,却屡禁不绝,还一年比一年严重,叫人怎么相信?
由此可见,在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治理结果之前,教育局哪怕发再多的文件,也不可能杜绝家长们试图走“捷径”的心理。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密考”“掐尖招生”“挂读”等“小升初”违规招生现象又实打实的存在,有哪个家长这么大胆,愿意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万一成功了呢?
与其每年都大费口舌“劝”学生、家长不要走“捷径”,不如从源头做起,消除“小升初”违规招生的需求。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之所以会存在“小升初”违规招生,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受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哪怕是广州这样的一线发达城市,优秀师资高度集中在少数几所重点学校里,并且重点学校又基本上集中在几个老城区里。
重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校纪校风等各方面又对非重点学校有遥遥领先的优势,这就使得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重点学校就读。但是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他们的孩子又无法到重点学校去读书。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只好通过“走捷径”的方式来达到目标。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正因为相对比例的学生、家长有这样的需求,或出于牟利,或出于扩大以及保持自身优势等因素的考量,一些重点学校便通过“密考”“掐尖招生”“挂读”等形式,实行违规招生,甚至跟外面的机构合作,形成了违规招生的产业链。
由此可见,要想治理“小升初”违规招生,关键还是要均衡教育资源的分布,当基础教育资源比较均衡地分配到各学校时,当各学校的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没有断崖式差距时,家长和学生“走捷径”的需求就变少了,违规招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另外,也要取消重点学校的各种头衔以及“特权”,并加大对相关学校以及责任人违规招生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治理违规招生。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