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因一句“你好”被泰国护林员驱离,真相引发争议

暹罗飞鸟 14小时前 阅读数 86 #国际

图:泰国国家公园护林员斯科特与一名外国游客因疑似种族歧视起争执引发舆论两极反应

起因

一段近日在泰国的网络上疯传的视频显示,泰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名旅游顾问(护林员)西拉纳特·比隆帕迪(Siranath Bhiromphakdee,昵称赛·斯科特Psi Scott),与一名用中文“nihao”打招呼的俄罗斯游客发生冲突,并因对方未经许可进入了封闭水域而驱逐了他们。

这段备受争议的视频记录了斯科特在甲米海滩上教训一名俄罗斯男子的场景。该事件迅速冲上泰国热搜。

据斯科特称,因船只“故障”(游客称)他上前查看对方是否需要帮助,这名外国男子用明显带有歧视意味的态度用中文“nihao”向他打招呼,一边扭头向女友怪笑,带着很明显的种族歧视态度,“不止一次”,遂直接提醒这名俄罗斯男子不要种族歧视亚洲人。“我不是中国人!这是缺乏对泰国人的尊重。你们的假期到此为止了。”随即当场要求这对外国人离开。

“我完全能明白英文的语气与白人的态度。”斯科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言下之意他的举动根本就不是什么误会或过激反应。

斯科特是胜狮啤酒(Singha)富三代公子之一,英泰混血,是一位海洋环保主义者,拒绝食用海鲜,并长期致力于保护珊瑚礁及海洋生态,作为志愿者多年参与清理沙滩垃圾、清理海洋垃圾等公益活动,还曾救过溺水者,同时也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顾问之一。

外国游客租的船停在珊瑚保护区,也没有雇当地导游,无视警示标识在受保护的海洋生态系统上行走,这名俄罗斯人还在国家公园禁止浮潜地方浮潜。综上诸多原因,斯科特随后再次与这名俄罗斯游客对峙,要求他上船离开该地区。并在他们登船后最后警告这名男子,倘若再重复用nihao打招呼,他将被“驱逐出境”。

图:斯科特4月21日接受泰国名嘴的节目สรยุทธ สุทัศนะจินดา访谈,标题为“来认识斯科特,一位年轻的美人鱼和自然保护者,一个热爱大海胜过生命的人!!致国家公园顾问 戏剧性的背后与过火”。

斯科特在自己的社媒主页上发布了这场冲突的视频片段,并用英语解释了事件的经过。该主页拥有21.3万名粉丝。第二天这段视频就被一家英国媒体作为新闻转载。泰媒也迅速跟进,进行了大规模的跟进报道,引发了泰国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无论你来自世界任何地方,但来到泰国却连泰国和中国都分不清?这简直是极端种族主义。你不能一边来这里度假、享受我们的自然资源,却忽视生活在这里的泰国人民。像对泰国人说一句‘你好’这样的小事,不仅是对泰国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亚洲人的不尊重,因为亚洲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就像我去了英国,却以为英国和俄罗斯一样”斯科特写道。

争议

该事件在泰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人们开始讨论这是否构成种族歧视,还是护林员小题大做了。

支持护林员的观点认为,在泰国使用“nihao”问候泰国本地人,就算自认为无恶意也会被解读为将对方误认为其他国家的人,带有刻板印象。

一些特别是有海外留学、生活经验的泰国人,亲身体验过这种情况,指出在某些语境下,西方人对亚洲人随意使用中文或其他亚洲语言问候,实际上就是敏感而微妙的种族歧视,对此还特别有一个英语单词叫做“microaggression”。

不管是谁在遭受明显的种族歧视时,都有权维护自身尊严,护林员的驱离行为是对俄罗斯游客几项不当行为的合理反应,没什么不妥。

而另一些支持游客的观点则认为,斯科特反应过度。“nihao”只是简单的问候语,可能外国游客在其他场合用中文打招呼成功,出于习惯使用。

外国游客可能真的是搞不清楚状况,并未特意针对护林员的种族,事件被放大为种族歧视了,驱离行为更缺乏依据,反应过度。

还有一些人外国人则回应,泰国人也应该停止称呼所有西方人为“farang”。

图:斯科特在海滩向游客宣讲不能做的三件事之一,带走贝壳、珊瑚和任何海洋生物,并督促他们将已装袋的放回海里

而对该事件反应最强烈的,是旅游从业者。来自甲米府的68名导游和旅游经营者向泰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和甲米府府尹提交了正式投诉。他们要求对斯科特的行为进行调查,指控他冒充政府官员,并利用社交媒体攻击个人和企业。

投诉称,斯科特经常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未经事实核查的当地旅游企业和个人的图片和视频,不公正的指控并损害他们的声誉。这导致了企业、公园官员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冲突,破坏了可持续的旅游合作。

诉状中指出:“虽然当地运营商愿意与国家公园管理局合作保护自然资源,但斯科特的行为阻碍了这种合作。合作应建立在透明、尊重当地社区和公平的基础上,而不是滥用权力。”

旅游经营者还要求旅游部门制定任命顾问的明确标准和准则,以确保透明度和适合旅游部门的使命。

图:斯科特拍视频科普泰国海滩规则:禁止踩踏珊瑚,禁止捡走贝壳,禁止触摸海洋生物

斯科特自打开始从事国家公园护林员志愿者以来,在社媒记录了很多保护海洋生态的视频,包括阻止游客在海滩捡走珊瑚、贝壳等,提醒进入保护区的游船均不能饮酒,提醒不要踩踏珊瑚,不要触碰任何海洋生物,提醒不要在未开放水域浮潜……

处罚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斯科特声称尽管他没有做错任何事,但却已经被解除了国家公园管理局顾问的职务,并表示他只是在提醒外国人不要屡次表现出种族主义行为。

泰国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部长阿塔蓬·查伦查萨(Athapol Charoenchansa) 表示,事件发生后他给斯科特发了一条消息,建议他调整工作方式,并了解其顾问角色的界限。“斯科特接受媒体采访对部门产生了负面影响,并造成了误解。我需要澄清我们的观点,并强调我不希望此事进一步升级,因为这会损害我们机构的声誉。”

部长补充说,斯科特的职责仅限于提供咨询,而不是担任环境保护官员。他透露,他此前曾多次提醒斯科特,并给予他宽容,因为海洋公园的负责人曾表示对斯科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感到不满。

“在保护区内创作个人内容需要获得许可。我希望斯科特保持冷静,回归本职工作。我的批评是为了让我们的正常工作能继续下去。当他表现良好时,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阿塔蓬解释道。

4月21日,阿塔蓬部长最终遗憾宣布解雇斯科特,原因是他在“nihao”争议中的不当行为,且不愿改过自新。他称最初并没有打算解除斯科特的顾问职务,因为他认为斯科特是一位有奉献精神的新一代人,只是需要改进一下工作方式。但斯科特接受了颇具挑战性的采访,并继续输出自己的观点。

“国家公园管理局给了他工作机会,所以他获得了荣誉,但鉴于他的这种行为,我将在本周内要求国家公园办公室审查并取消他的顾问任命,理由是他行为不当,并且在受到警告后拒绝接受改正。”阿塔蓬部长说。

部门官员的报告列举了斯科特的6大问题:

– 以顾问身份擅自指挥工作人员和使用公园车辆

– 未经授权将外国团队成员、无人机和摄像师带入公园

– 使用不当语言斥责游客和当地人

– 缺乏海洋保护方面的正式资质

– 发布暗示官方认可或参与的误导性内容

– 在工作人员支持下组织个人保护旅行,同时严格限制饮食,例如不食用海鲜并坚持饮用矿泉水

斯科特则否认超越了其职责范围。并在社媒写下“我准备好了!邀请部长在直播节目里一对一聊聊...大海在等我。”,“我属于大海……没有人能阻止我追求我所热爱的东西。”。

“nihao”

如果不纠结于这次事件中谁对谁错,而是试图了解为什么一些泰国人在听到“你好”这句话时会感到被冒犯。

首先,这是否具有冒犯性或“种族主义”性质,取决于具体情况和态度。

如果一个西方人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像这样跟泰国人打招呼,然后大笑,或者接着说一些胡言乱语的中文,比如“ching chang ching chong”之类的,或者模仿李小龙的动作,或者咪眼,那么这绝对绝对是冒犯,不仅对中国、泰国,这类冒犯是对整个亚洲人的种族歧视。

并且,如果泰国人遇到这类情况,还要加上一层对华人身份的种族主义概括,即把泰国人归为中国人的糟糕感受——无论冒犯者是否意识到两个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天差地别。

就算是在泰国,同样是小贩向所有亚洲客人大叫“nihao!nihao!”,跟白人诡笑着冲亚洲人说“nihao”还与同伴相视而笑,个中微妙那还真的就是天壤之别。后者但凡不傻都能感受到歧视。

就像斯科特教训俄罗斯男子说的,你如果真的是分不清楚,完全可以用“Hello”这个全世界都不会有歧义的词。

此外,必须明白,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所以西方人往往对中国比对泰国更常听到。这就像不熟悉西方的泰国人可能会认为,他们在泰国遇到的所有西方人首先都是美国人,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如果西方人在泰国用“你好”来问候泰国人,这可能意味着他们要么完全不知道泰语与中文不同,要么将泰国与中国混淆,或者他们认为遇到的泰国人是中国人,因为在一些西人眼里亚洲人长得都一样,加上毕竟许多泰国人都有中国血统就更像了。

又或许他们懒得学泰语,懒得学“sawasdee”这个词,又或许他们认为中国是老大哥,中文在亚洲任何地方都能用,就像英语在亚洲任何地方都能用一样。根据具体情景,稍微了解一些外国的泰国人可能会理解这只是一种问候语。

图:泰国网友发布他因获知甲米旅游运营商举报后辞职,配图为斯科特2024年穿越安达曼海的海洋保护活动中,与32名志愿者捞起的海洋垃圾

然而,一些泰国人,比如处于事件中心的斯科特护林员,在那个情景之下,可能会对于俄罗斯人的态度非常反感,同时认为这是对泰国与中国独特身份的无视,并引发了他们对泰国正在成为大国经济和文化殖民地的担忧。

如果泰国人听到这种问候语时,其背景本身就很负面(就像那段备受争议的视频中那样),再加上对方过去在西方有过被种族主义漫画嘲笑的负面经历,比如模仿眯眼,或者被叫做“中国人”,那么情况就尤其糟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泰国人的情绪可能会被触发甚至可能突然爆发,就像这个众所周知的案例一样。

怎么说呢,总之泰国政府,特别是文化部、外交部、泰国旅游局(甚至国外的泰国餐厅),都应该更多地推广泰语“sawasdee”这个词,更有效地提升软实力。

顺便说一句,别忘了,一些西方人也觉得泰语“farang”(外国人)这个词有问题。使用时也应该务必谨慎。

例如,一位西方人说,有些泰国人看到西方人(farang)吃番石榴(泰语中也叫“farang”)就哈哈大笑。“farang”一词可能源于波斯语“farangi”,最初指法兰克人或欧洲的日耳曼部落,它是否带有贬义,以及泰国人对不同国籍的白种人的中性描述,得另写一篇专栏文章来探讨。

然而,熟悉泰国的西方人对此也存在分歧,一部分觉得这样叫无所谓甚至像老友,而另一些人就觉得是对外国人的歧视。就像有些泰国人不介意别人用“你好”打招呼,而另一些人则会感到被激怒一样。

结语:我们觉得,善意还是轻蔑,大概率取决于说出无论“nihao”还是“farang”时那个具体场景和态度。将心比心,如果外国人在中国旅游时一边用日语对着中国人说kon ni chi wa 一边讪笑,结果可能比这个更遭。至于一些自媒体为了那点儿流量,非要把这件事跟中文和中国人拉扯上,扭曲成“老外说中文你好被泰国人骂”之类,非蠢即坏。

💬 大家海外旅行有遇到过“微歧视”吗?或者你怎么看这种敏感的情况?欢迎评论区聊聊👇

泰国 暹罗飞鸟®(siambird) 编辑部编译出品©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暹罗飞鸟

暹罗飞鸟

泰国第一微刊,泰国新闻旅游攻略房产经贸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