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
咱们今天来聊聊“历史”这个词的来龙去脉,这事儿特别有意思。您知道吗?“史”字可是咱们甲骨文里就有的老古董,但“历史”这个词组在古代几乎没人用。真正第一次在中文里出现,是东晋史学家裴松之给《三国志》写注解时提到的,不过当时说的“历史”其实就是“历代史书”的意思。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李廷机和叶向高编了本《历史大方通鉴》,这是第一本把“历史”当书名的著作。袁了凡给这本书点赞说:“这书把各朝史书精华都提炼出来,像把宝剑磨得锃亮,让读者容易抓住重点。”不过这时候的“历史”还是指历代史书合集,跟咱们现在理解的不太一样。
转折点出现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日本学者把英文“history”翻译成汉字词“历史”,但这次翻译不是照搬中文原意。英文“history”的词源能追溯到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书名——您猜怎么着?这书名原意其实是“调查报告”!古希腊语这个词本意是“调查研究”,直到17世纪科学革命后,西方人才开始用“history”指代“过去发生的事”。
日本学者这个翻译可不得了,直接给汉字词“历史”注入了新含义。就像咱们现在说的“经济”“社会”这些词,都是近代从日本“逆输入”回来的。1896年,中国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里正式用“历史”表示“过去发生的事”,1903年清朝教育改革,直接把课程名称从“中史学”改成“历史”,从此这个新含义就在中国扎根了。
现在看《大英百科全书》,历史有两层意思:一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二是对这些事的记录研究。但这里有个悖论——只有被记录下来才算历史,而记录本身就带着执笔人的滤镜。就像希罗多德被西塞罗捧为“历史之父”,又被普鲁塔克骂作“谎言之父”,其实反映的是后人怎么看他。毕竟公元前5世纪的人写希波战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讲究客观中立。
所以说历史既是事实,也是话语权。就像给事物贴标签的权力,决定了什么会被记住、怎么被记住。咱们今天看史书,既要看字面记载,更要琢磨字里行间——这才是读历史的真趣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