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SI 2025:解锁AI与高端仪器融合密码
回顾人工智能(AI)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6年召开的达特茅斯会议,麦卡锡、明斯基等学者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术语,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虽然早期受限于计算机硬件性能和算法理论,人工智能经历了从理论概念到实际应用的长期演变, 其发展也曾步履蹒跚。但是,随着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海量数据,云计算提供的强大算力支持,以及深度学习等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
特别是,从ChatGPT掀起的大模型浪潮,到DeepSeek带来的颠覆式创新,再到智能体(Agent)技术重塑人机协作模式,全球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力革命,并正在快速走向产业落地。
对我国而言,2017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三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规模广泛应用……无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焦点,这也映射出其在当下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助燃剂”,“AI+” 正在赋能千行百业。聚焦到科学仪器,AI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比如,基于多元数据的多维度分析方法,特别是以深度学习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分析方法,将对仪器设计、生产以及应用带来巨大变革。
不仅如此,在产品质量控制的自动化与高精度化、工业过程监控与故障预警智能化、环境污染物监测与溯源、精准农业与作物生长监测、生物医学诊断等层面,AI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方法,推动跨学科领域的发展,还推进了产业升级,促使企业从传统的硬件制造向智能化、服务化等转型。
展望未来, AI与科学仪器融合必将引发更深刻变革,比如,具备自主学习、决策能力的智能科学仪器或将成为科研标配,大幅提升科研效率;在工业生产中,智能检测仪器将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质量监控,保障产品品质;在宇宙探索、深海探测等极限领域,智能科学仪器将突破人类极限,帮助我们探索未知世界,拓展认知边界……
在这样的机遇爆发期,“ACCSI2025人工智能与科学仪器融合发展”专题论坛重磅来袭(上海,2025年5月12-13日)。为期1天的会议分上下两个半场,分别聚焦“智启新程 人工智能驱动科学仪器创新变革”(5.12日下午)和“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产业向‘新’而行 ”(5.13日上午)两大主题展开。近20位行业嘉宾现场分享,深度剖析AI与科学仪器融合发展的趋势,将给大家呈现一场汇聚学界、产业届精英的思想盛宴,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AI技术融入科学仪器,如同为科研设备赋予“智慧大脑”,特别是在仪器性能的提升、多参数同时分析、自动化与智能化操作、远程监控与管理、海量数据处理及价值的深度挖掘、新型仪器研发等层面引发一系列创新变革,带来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次会议中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教授将分享AI技术赋能下的高端仪器研发新生态;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将深入解析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仪器研制思路;上海大学高松高工将分享人工智能在环境仪器研发中的应用及技术融合;上海理工大学戴博教授将介绍AI赋能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北京理工大学许廷发教授将分享智能全光谱水质检测仪器发展现状及展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吴静研究员将介绍水质指纹污染溯源技术与实践进展;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工将分享基于化学计量学的现代光谱过程分析技术进展。
不仅如此,精谱检测设备(河南)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季和北京戴纳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迟海鹏也将分别以《人工智能助力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人形机器人数字化应用》、《AI+黑灯实验室如何助力检测和科研工作》为题发表演讲。
从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语音助手,到医疗领域的精准诊断, AI的身影无处不在,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本次会议中,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也将从不同的视角给大家分享。
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合成途径智能设计已成为各国重点投入的竞争领域,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胡黔楠教授将分享合成生物制造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传统光谱探测数据的处理效率低、信息维度单一,AI的介入让航天科技不断升级,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江澄研究员将分享《AI赋能航天科技:从光谱探测到多维感知》;人工智能与环境监测的深度融合,也正在重塑人类与自然的交互方式。本次会议中,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罗阳高工将跟大家一起探讨人工智能与科学仪器协同创新下的环境监测新路径;AI在食品领域的智能监测、实时预警和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谢云飞教授将分享《人工智能赋能光谱无损检测:开启食品品质安全智能感知新时代》;无创血糖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一直面临着准确性和通用性的巨大挑战,被誉为生物传感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所长陈昌研究员将介绍无创血糖检测的机遇与挑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到了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CIT创新中心负责人冯小平现场分享《AI for Science 行业探索和展望》。冯小平擅长探索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引入传统行业,从零到一构建全新的技术栈。利用大语言模型能力,他设计开发了创新的自然语言信息订阅发布系统,实现突破组织边界的异步沟通能力。从真正的AI产业思维出发,他能给科学仪器带来怎样新的启发?大家敬请期待!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内容来源:仪器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